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叶檀:"中国大妈"取代"渡边太太"不再遥不可及

2013年12月05日 07:56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揭开面纱。11月2日,央行发布《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央行主导的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衔枚疾进,实际水流取决于开闸大小。央行设置了两道防线,以防止资金洪灾。

  第一道防线在境内区外,居民自由贸易账户与境内区外的银行结算账户之间产生的资金流动视同跨境业务管理。

  第二道防线是分账核算,上海地区金融机构可根据央行规定,通过设立试验区分账核算单元的方式,为符合条件的区内主体开立自由贸易账户,并提供相关金融服务。

  自贸区金融改革最大的动作是资本项目逐步放开。

  区内的居民与非居民都可设立自由贸易账户,通过该账户实现全球流通。居民自由贸易账户及非居民自由贸易账户可办理跨境融资、担保等业务。条件成熟时,账户内本外币资金可自由兑换。也就是说,未来自贸区内会彻底实行货币自由兑换。目前,自由贸易账户有条件开放了资本项目,区内个人可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开展包括证券投资在内的各类境内境外投资、个人跨境支付、跨境贷款等,这相当于为区内个人打开QDII限制,可以自由投资。

  如果借由自贸区通道,区内居民甚至更多的居民进行大量境外投资,那么区内居民身份含金量上升,其他投资者借此渠道出海者恐怕趋之若鹜,QDII业绩受到更严峻的挑战。恐怕国际资本货币市场如美股指数、债券、外汇等也会受到波及,“中国大妈”取代“渡边太太”占据国际证券市场的半壁江山,时间短则三年,长则十年,不再遥不可及。

  QFII规模也将扩大。按照 《意见》,区内金融机构和企业可按规定进入上海地区的证券和期货交易场所进行投资和交易,以及在境内资本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等;区内主体QFII不必再等旷日持久的审批,大量境外资金可以通过区内平台投向上海市场。如果境外金融机构积极对待自贸区金融政策,可以想象上海的股票市场、期货市场会有一波冲击,以利好为主,波动会增加。

  离岸金融业务,上海自贸区与香港并行。区内主体的境外母公司可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点心债”发行除香港外,又多了上海自贸区。区内机构可以在境外进行本外币融资,根据经营需要,注册在试验区内的中外资企业、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其他经济组织可按规定从境外融入本外币资金,同时完善全口径外债的宏观审慎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防范外债风险。对于境外融入的人民币有明确规定,区内金融机构和企业从境外借用的人民币资金,不得用于投资有价证券、衍生产品,不得用于委托贷款。自有资金、外币能够转换,可以投资上海的证券、期货市场,但不能借入人民币投资,以免泡沫与套利。

  区内机构自由度更大,风险也更大。央行允许区内机构按规定基于真实的币种匹配及期限匹配管理需要在区内或境外开展风险对冲管理。允许符合条件的区内企业按规定开展境外证券投资和境外衍生品投资业务。要求区内金融机构对汇兑敞口头寸进行平盘对冲。

  虽然细则没有出台,但央行态度积极。据上海东方网报道,《意见》出台的当天下午,央行上海总部召集了沪上主要银行行长和部分专家学者开会,对《意见》进行说明。央行传递了一个重要的态度,“鼓励金融机构尽可能快地行动起来”,即可以先出产品,包括券商等在内创新都不要等细则。从目前的进程来看,各银行很快会接纳自由贸易账户。

  作为基础条件的货币自由兑换,时间很难确定。可能很快,可能遥遥无期,取决于试验结果。如果风险可控,将很快推广到其他区域,如果真如IMF的估计,有相当于20%左右的资本流出,可能会暂停一段时间。央行对自贸区的资金保持严密监测,以防无限度套利,资金进出仍然鼓励实体投资,鼓励境外直接投资。

  金融机构已大规模进驻自贸区。万事俱备,只等技术平台铺设到位,如果央行的态度是不必等到细则出台,没有裁判员的吹哨声,一场金融行业的大战就此拉开序幕。


(责任编辑: 马欣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叶檀:“清洗”创业板适逢其时      2013年12月03日
  • · 叶檀:如何高效利用土地?      2013年11月12日
  • · 叶檀:债券市场有尖锐哨声      2013年11月1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