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保八已成为历史,不出意料的话,2014年GDP增速将会在7%和7.5%中择其一,这也将是中国GDP增速目标连续3年低于8%。
2013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称,中国经济将从超高速增长阶段转换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未来全社会固定资产年均增长率可能会逐步回落。
2014年,中国将继续实施扩大内需和创新驱动的战略措施,保持合理投资增长,推动居民消费升级,促进产业技术创新,地方考核不再单纯以GDP论英雄。
中国经济处于换挡期
从近几年经济实际运行的情况看,从2010年第二季度至2013年第二季度,我国经济连续13个季度下滑。国际上,中国经济“恶化论”、“崩溃论”、“硬着陆论”等说法再次泛起。
最终实际证明,用中国经济处于换挡期来形容目前的阶段是最合适的。
有观点认为,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下降是一个大幅度的突变过程。也有观点认为,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可以是一个逐步的渐进过程,先由“高速”降到“中高速”,然后再降到“中速”,分阶段地下降。
而关于下降的原因,诸多经济学家的说法也不尽相同。
“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1.5到2个百分点。”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列举了五个原因:劳动要素的供给在下降;投资增长速度下降;服务业效率仍然有待提高;全要素生产力改动的空间较窄,这是技术创新带来的瓶颈;资源环境的容忍度达到极限。
劳动力要素显得颇为关键,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为74.4%,比上年微降0.1个百分点。此外,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人口老龄率为8.9%,但到2050年大概将达到30%,中国老龄化速度加快。
社科院数经所副所长李雪松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2012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出现了持续多年增长后的首次下降,但随着外贸红利和人口红利的逐步减弱,中国经济已告别超高速增长期,进入新的稳中求进、提质增效的中高速的增长阶段。
问题集中暴露期来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示了中国经济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具体表述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保障粮食安全难度加大;宏观债务水平持续上升;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仍没有缓解。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我国经济增长从10%左右的高速向目前8%左右的中速转换后,出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包括货币政策扩张后大量资金进入房地产和其他虚拟部门、政府通过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使政府债务风险增加、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财政收入减缓等。”
其中,产能过剩等问题已经引起政府重视。我国产能过剩行业已从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造船等传统行业扩展到风电、光伏、碳纤维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许多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75%,处于严重过剩状态。
祝宝良说,在中期潜在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背景下,如果不能加快淘汰和兼并重组,过剩行业的利润会继续下降,优秀企业将难以发展壮大。
一位不愿具名的经济学家告诉记者,以往经济的超高速增长掩盖了很多矛盾,当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进入换挡期时,很多以前积累的问题逐步显化。
“这些突出矛盾和风险与体制改革滞后有关,也是应对金融危机期间大规模扩张政策的后果。”祝宝良说,这些问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处理不好,不仅会加大经济下行压力,影响短期经济增长,而且会降低潜在经济增长水平,影响中长期经济发展。
提出“底线思维”理念
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而在经济调控领域,守住下限则是底线思维的最主要表现。
“什么合理区间呢?老有人追问我,说这有上限下限,这最终到底是多少啊?那就是GDP按照2013年人代会所确定的,增长7.5%左右,作为我们的下限。这直接关系就业。”李克强在之前的“经济公开课”说道。
李克强说,“我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有关方面反复测算,都认为要保证新增就业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左右,需要7.2%的经济增长。我们之所以要稳增长,说到底就是为了保就业。”
祝宝良说,2013年以来,我国在宏观调控上创新思路,提出了“底线思维”理念,确定了按“上下限”调控的合理区间,采取了与“稳中有进、稳中有为”相配套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在调控方向、力度和时机的把握上,都增加了鲜活的经验。
“提出‘稳中有为’的命题,即宏观调控要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著名经济学家刘树成如是解读。
一个典型例子是,2013年二季度GDP增速仅为7.5%,临近经济增长的下限,2013年6月中旬以后,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措施,7、8月份,经济运行的许多指标出现企稳向好势头,并初步稳定了市场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