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2014年GDP增速应能超7.5% 改革红利对冲下行风险

2013年12月30日 07:07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2014年经济将会怎样?诸多研究部门给出的答案是:将在2013年基础上继续持稳。

  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最近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称,2014年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仍包括出口、房地产,以及至关重要的信贷周期。改革可能也会带来一些影响,2014年GDP增速将从2013年的7.6%小幅回升至7.8%。

  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报告则认为,2014年经济在外部环境轻度改善、内部改革全面展开、宏观经济政策相继定位等多重力量作用下,GDP增速呈现底部波动和轻度回缓态势。

  预计2013年GDP增速7.6%

  2013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分别增长7.7%、7.5%和7.8%,累计增长7.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9.6%,国家信息中心预计全年GDP将增长7.6%。

  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认为,在外部环境轻度改善和稳增长政策效应下,2013年经济出现“前弱后稳”的态势,全年GDP增速将达到7.8%。

  对于未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称,做好2014年经济工作,要全面认识到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不能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表示,中国经济还需要速度,但是这个速度应该是非通货膨胀和非增加产能过剩的速度。更重要的是,要向世界和国内公众传递一个稳定的信号。

  据国家信息中心开发的经济景气指数系统显示,至2013年8月,我国综合先行指数已连续20个月稳中回升,表明我国经济2014年有望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2014年内需基本保持稳定,基础设施投资放缓会拉低2014年投资增速,但消费增速会有所回升。”汪涛说。

  出口则有可能略好于2013年,随着美国经济复苏态势进一步巩固、欧元区受益于货币传导机制改善摆脱衰退,2014年G3经济体增长预计将有所加快。

  警惕经济放缓风险

  产能过剩、地方债以及影子银行是经济学家们尤其提出风险警示的地方,而它们最终都将导向金融领域。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2013年第三季度以来,银行不良贷款率与不良贷款余额小幅上升。2013年8月,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55%,比第二季度末上升0.03个百分点;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1469.8亿元,比第二季度末上升372.5亿元。

  社科院经济蓝皮书认为,实际信贷质量不容乐观。有的贷款被“过桥”贷款掩盖,大中小型企业均有涉及;有的贷款尚未到期或进行了续贷,目前还维持在“关注”类,光伏、造船行业普遍存在。

  “我们认为央行将设法保持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的‘紧平衡’,维持相对较高的货币市场利率。”汪涛说。

  汪涛提醒,信贷周期的波动会同时带来双向风险。如果政府只注重控制M2和人民币贷款增速,“影子银行”信贷增速可能会超预期。但如果对银行同业业务的监管过于严厉,则可能出现意料之外的信贷紧缩,这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从而影响增长的稳定性。

  此外,限制地方政府借贷和进一步加强房地产调控也可能带来意料之外的负面影响。

  2013年底,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以及武汉等二线城市相继对楼市调控进行加码,从而对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数据显示,全国规模以上建材家居卖场11月销售额为1276亿元,环比下降11.32%,1~11月累计销售额为11407亿元,同比下降0.47%。

  改革红利集中释放

  2014年的宏观政策基调仍将延续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摩根大通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认为,2014年政府工作的两大主题,即在确保经济合理增长的同时,推进各项改革。

  尽管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并未明确经济增长具体目标,但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对此十分乐观,这主要源自其对改革驱动经济的信心。

  姚洋在网易经济学家年会上表示,“我估计2014年GDP会超过7.5%,现在看来户籍制度改革很快会出台,将带动一些产业发展,比如房地产行业可能会有一些大的发展。”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上述年会上也特别强调了制度红利释放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他认为,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已经被制度化,而目前实施户籍的一元化将会带动民间特别是农村的内需潜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全方位改革。此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无论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还是其他各项政策,都要同全面深化改革紧密结合。

  汪涛说,取消政府对企业投资的审批,简化服务业工商注册制度,放松计划生育和户籍政策,扩大社保覆盖面,赋予农民更多土地使用权,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并鼓励金融创新等措施,要么鼓励投资,要么促进消费,因而都会推动GDP更快增长。


(责任编辑: 马欣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