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联储缩减QE规模全球货币政策呈现新变化
2013年12月18日,美联储宣布从2014年1月份开始,将每月850亿美元的购债规模缩减至750亿美元,资产支持证券和国债的购买每月各减少50亿美元。同时,美联储强化了保持低利率的前瞻性指引,强调超低利率将延续相当长时间,利率很可能在“失业率降至6.5%以下之后相当长时期内”保持在接近于零的水平。
点评人:中国银行副行长王永利点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央银行一直扮演着“救世主”的角色。发达经济体央行创新推出以资产购买为代表的量化宽松政策,非常规货币政策让金融系统免于崩溃,推动发达经济体逐步走出衰退。危机发生五年后,全球经济增长格局正悄然发生着转变,发达经济体有望成为全球经济增长主动力,而部分新兴经济体面临着经济增长和结构性调整的难题。
就发达国家经济体内部而言,各国经济复苏力度不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也难同步。美国在高新技术、房地产及页岩气等因素的带动下,经济数据持续向好,金融市场稳定向上,显示美国经济复苏态势比较明确,故此美联储启动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缩减计划。与此同时,尽管欧元区经济已经踏上了复苏之路,但其成员国之间经济差距明显,复苏仍存在脆弱性和不均衡性,从而制约了欧央行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空间和可能。日本经济虽增长势头良好,但完全摆脱通缩尚待时日,因此日本央行很可能将其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延续到2015年。
危机渐行渐远,全球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化势在必行。各国央行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艰难的回归常态化过程,但何时退、如何退无疑将考验着中央银行决策者的智慧。
二、新兴市场金融动荡资本流动波动加剧
2013年5月22日,美联储首次释放退出量化宽松(QE)政策信号,国际资本大举撤离新兴市场,造成拉美、亚太等地区货币贬值、股市下跌和债市动荡。在全球货币宽松环境即将生变的今天,国际资本的大进大出,给新兴经济体的金融稳定带来隐患。
点评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点评:过去几年,受惠于发达经济体非常规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流动性充裕,以及新兴市场国家较强劲的经济增长和较高的资产回报率,新兴市场资本流动一度呈净流入态势。但2013年二季度以来,这两种效应开始改变———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出现分化,新兴市场经济增速普遍放缓。受此影响,今年5月底至8月底,因预期美联储将采取缩减QE规模的措施,国际资本大举回流美国,新兴市场掀起轩然大波,汇市、股市和债市同时出现了大幅波动。即使9月美联储并未如期开展缩减QE行动,资本外逃局面缓解,大进大出已成为今年国际资本流动的主旋律。
国际资本流动的波动加剧,对因国内储蓄不足而长期依赖国际短期资本流入来支持经常项目逆差和国内巨额投资的新兴经济体影响极大。典型的“双赤字”国家如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西等,这几国也是在本轮资本外逃中金融市场表现最差的国家。这些国家的经常项目赤字与本国财政赤字同时存在,意味着缺乏弹性的本国财政几乎不具备弥合经常项目逆差的能力。一旦短期资本流向发生长期逆转,多重结构性错配造成的国内经济动荡就很难化解,致使本国金融体系对风险的抵御能力下降。
三、日经指数突破15000大关“安倍经济学”喜忧参半
5月23日日经指数摸高16000点,达15942点,创2008年以来的新高。虽然在随后的几个月中,股指一度反复,但是得益于私人部门良好预期,股指站稳15000点。截至12月23日,日经股指收盘15870,年内已上涨超过50%,进一步印证了日本经济稳步复苏。
点评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点评:此轮日本股市走强主要受政策刺激所致。“安倍经济学”实施一年以来,日本经济加速成长,已实现连续5个季度的正增长。安倍的“第一支箭”和“第二支箭”射出之后,日元迅速贬值,企业信心不断回升,日本股市大幅上扬。
除了股市显示出良好的经济回暖迹象之外,“安倍经济学”正在更为广泛的经济领域发挥有效作用。
然而,“安倍经济学”在取得靓丽经济成果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副作用。2%的通胀目标与巨额政府负债之间的政策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提高消费税率的财政整固对日本经济形成了不利冲击。激进的货币政策促使日元大幅贬值,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涨,日本上半财年贸易逆差约为5万亿日元,10月贸易逆差又刷新了纪录,巨额贸易逆差减弱了日元贬值的正面效应。安倍相继发出“两支箭”后,“第三支箭”依旧躺在箭筒里,如果日本政府不采取切实的结构性改革,仅靠当前的货币和财政刺激政策将难以维持经济增速。尤其在海外经济不确定性和消费税上调的环境下,“安倍经济学”更面临严峻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