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07.93万亿元,同比增长14.2%;前11个月社会融资规模达到16.06万亿元,同比多1.92万亿元。可见,尽管央行一直在强调今年的货币政策稳中有紧和回归中性,但总体上来看,国内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是相当充足的。
不过,央行12月20日在其官方微博上称,针对年末货币市场出现的新变化,已经连续3天通过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累计向市场注入超过3,000亿元流动性,并称目前银行体系超额备付已超过1.5万亿元,为历史同期较高水平。并强调,如果必要,央行将根据财政支出进度情况,继续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通过SLO提供流动性支持。同时,将当天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延长了半小时。按照央行的规则,SLO操作要在一个月之后才会宣布,此次央行迫不急待地提前宣布该消息,说明当前国内货币市场又开始趋紧。
受此影响,上海综合指数走出了“九连跌”的行情,19日跌2%至4个月新低,失守2100点关口。同时,在央行注入流动性之后,质押式回购利率一度大幅回落超过200个基点,但之后再次飚升,7天和隔夜质押式回购利率当时最高升至10厘,再次刷新6月钱荒以来新高。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也全面上涨,其中,7天期、14天期、1个月利率分别上涨到7.654厘、7.003厘和7.53厘。
面对货币市场利率的快速飚升,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国内货币市场流动性又出现十分紧缺的局面,新一轮的钱荒又可能开始。甚至有人担心,新一轮钱荒会不会引发国内银行危机和引发中国的金融危机?
笔者认为,此轮流动性趋紧的发生既有时间节点上引发货币市场出现某种意义的资金紧张问题,也有市场等因素把该信息无限放大而导致市场产生了恐慌性心理,甚至有可能是一些投机者利用上述因素进一步制造紧张气氛从中谋利。
总结来看,笔者认为,当前国内金融市场的紧张情绪会如6月份的钱荒一样很快消失,理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相较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来说,中国货币市场是一个正在成熟中的市场,它既不决定整个金融市场的价格基准,也无法由货币市场的价格机制传导到银行信贷市场上。中国的基准利率是一年期银行存贷款利率,它决定了国内融资主导地位的信贷市场的价格。
二是从宏观的角度看,当前,无论是M2的增长还是社会融资总额的增长都不低,特别是社会融资总额的增长,预计今年会创历史最高纪录。再加上近几个月来,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国际市场流动性泛滥,外汇占款又处在快速增长通道上。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当前国内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并不紧缺,而这些充足流动性的流向才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三是中国金融市场还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因此,央行之所以没有如市场预期的那样出手注入流动性,估计央行有其治理货币市场的考虑,风险完全可控。
总之,有了今年6月份的经验,市场根本不用过多担心。市场需关心的是央行如何治理当前国内货币市场所存在的风险问题。(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