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原奶紧缺倒逼终端涨价 多款国产液态奶涨幅在5%至17%

2013年09月27日 08:24    来源: 成都商报    

  正当国家相关部委大张旗鼓整合国内乳业、大力扶植国产奶粉行业之际,国内乳业再次迎来新一轮“奶荒”,由此助推国内乳品价格上涨。

  这次“奶荒”主要原因是由于夏季高温、奶牛淘汰率增高、乳牛存栏量不足等,导致国内生鲜牛乳供应量持续走低而引发的。

  乳业行业数据显示,从3月份以来,奶牛存栏在逐渐增长,但是7-8月份奶牛存栏突然下降,接近6月份的水平。2011年和2012年奶牛存栏都是1440万头,今年统计数据还未公布。

  目前,农业部的统计数据,本月第二周,内蒙古、河北等10个奶牛主产省(区)生鲜乳平均价格3.68元/公斤,比第一周上涨0.5%,较同比上涨12.2%。

  记者从多家超市了解到,8月下旬以来,部分超市已接到蒙牛、光明、三元等品牌的上调价格通知,多款国产液态奶价格涨幅普遍在5%至17%,除了个别超市消化存货,价格尚未调整完毕,涉及涨价的种类多为液态奶产品。

  乳牛存栏量不足

  今年下半年以来,各个企业明显感觉到原奶供应日趋紧张,多位专家表示,这次“奶荒”要比前几年严重,而且这种供应短缺仍在继续加剧。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乳业分析师宋亮表示,今年是最近几年原奶最紧缺的一年。7-8月份以来,由于高温湿热,奶牛原奶比平常产量下降2/3。另一个原因由于去年部分地区出现疫情,奶农杀牛退出比较快,从而影响原奶供应。

  乳业分析师王丁棉表示,这次“奶荒”有两个原因,一是7-8月份以来,北方个别地区出现干旱天气、随后降雨影响牧草质量,进而影响奶牛产奶量;二是原奶市场需求量太大,原奶生产供不应求。另外,由于停止进口新西兰奶粉,一些企业转向国内奶源替代。

  中国奶业协会理事陈渝表示,导致“奶荒”是刚需所致,奶牛增长缓慢,新西兰奶粉进口受到限制,多重因素叠加从而导致目前原奶供应紧张。

  “奶荒”来袭,业内大都将矛头归结为“奶牛存栏率下降”这一主要原因。宋亮告诉记者,2011年奶牛存栏量在1300多万头,2012年存栏量在1440万头,今年会有一定量的下降。

  业内专家提供的农业部的官方数据显示,2011年和2012年奶牛存栏1440万头,官方未公布目前的奶牛存栏数据。2011年生鲜乳产量为3658万吨,2012年为3744万吨。

  尽管国内原奶每年都在增长,但是增长赶不上需求的增长。中金公司5月份的研究报告显示:从供需角度看,预计2013年全国原奶需求5020万吨,对应产量4118万吨,原奶供应偏紧格局加剧。

  陈渝表示,目前行业正在推动兼并重组,这无助于降低奶价,规模化导致集中度提高,原奶生产企业并不会去降低奶价。

  原奶供应日趋紧张

  原奶供应日趋紧张,这也加剧了企业之间的奶源之争,从而引发原奶价格下半年以来不断攀升。

  农业部的数据显示,9月份第二周(采集日为9月11日)内蒙古、河北等10个奶牛主产省(区)生鲜乳平均价格3.68元/公斤,比上周上涨0.5%,同比上涨12.2%。

  宋亮表示,农业部的数据相对保守,按照这个趋势,年底原奶价格将会突破3.8-4元/公斤,可能到冬季淡季会有转机。

  普天盛道品牌营销顾问机构董事长雷永军表示,据其调查,目前一些地区原奶价格已经涨到4.6-4.7元/公斤,这一阶段每公斤上涨了0.7-0.8元。近期奶价不会降下来。

  王丁棉表示,由于供应紧张,8月中旬部分地区原奶价格为4.5-5元/公斤,现在已超过5元以上。到了冬天市场需求下降,可能会缓和,奶价可能会平衡。

  蒙牛方面告诉记者,现在原奶收购价平均已经上涨12%,最高达到18%,其中现代牧业供应的原奶价格也上涨了12%左右。

  受此“奶荒”影响,国内原料奶粉价格也在攀升,王丁棉表示,6月份原料奶粉价格在4.8万元/吨,现在5万元一吨都买不到货。

  中金公司在研报中称,下半年国内乳制品可能提价10%来应对成本上涨,届时原奶价格将受益乳制品提价在四季度左右开始上涨。

  蒙牛方面表示,为了应对原奶价格上涨,公司部分液态奶产品提价,提价幅度平均在4.9%。公司也在不停压缩成本,不希望因为提价方式丢失原有市场;普通液态奶产品不赚钱,主要是为了走量占据市场份额,如果因为过高提价就有可能丢失这个市场份额,而且很难再重新夺回来。

  伊利方面表示,即使公司液态奶部分提价,也是因为原奶成本压力过大,公司做出的无奈之举,从公司方面讲也不希望提价。

  4月底,伊利在股东大会上也明确表示:由于2012年,奶牛疫情略重,牧场及养殖户部分奶牛进行,导致今年原奶供给量偏低,公司采购价格从2012年的3.7元/公斤,上涨到目前的4.15元/公斤,涨幅约10%。

  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 向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