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央行紧急宣布启用SLO工具 舒缓短期资金面剧烈波动

2013年12月20日 16:31    来源: 新华网     杨溢仁

  新华网上海12月20日电(记者 杨溢仁)年末,银行间资金市场打响“抢钱战”,利率中枢不断攀升。为了平抑短期市场的剧烈波动,央行昨晚紧急宣布启用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

  央行祭出SLO救急

  所谓SLO,即指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以7天期以内短期回购为主。该工具作为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的必要补充,通常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临时性波动时相机使用。

  根据央行规定,SLO的操作结果,一般会滞后一个月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对外披露。

  然而,19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在其新浪认证的官方微博上公告称,“近期,已据市场流动性状况通过SLO向市场适度注入流动性。如必要,将据财政支出进度情况,继续向符合条件金融机构通过SLO提供流动性支持。”

  央行微博还指出,历年,年末市场流动性状况受财政收支情况等因素影响较大。未来,将视流动性余缺情况灵活运用SLO调节市场流动性。

  华龙证券固定收益研究员牟治阳坦言,“央行此举主要还是为了稳定市场情绪。”

  在多数业内人士看来,央行此次紧急对外宣布启动SLO进行流动性调节,主要还是为了平抑近日资金利率的剧烈波动,尤其在市场出现对“第二次钱荒”预期的当下,舒缓过于紧张的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12月19日收盘,银行间隔夜、7天、14天等关键期限回购利率已分别跳升至4.560%、7.027%和6.779%的高位。

  海通证券宏观债券首席分析师姜超亦指出,央行公告通过SLO注入流动性,有助于稳定货币利率。而关于财政收支导致流动性冲击的表述,意味着其后续操作仍将以维稳熨平波动为主。

  “锁长放短”料将延续

  从7月份至今,央行始终延续“锁长放短”的操作,一方面通过SLF、逆回购释放短期流动性,另一方面续发到期的3年期央票。

  “本次启用SLO工具,也体现出央行当前并没有放松流动性的意愿。”一位商行交易员告诉记者,“SLO是一种对口式的操作,对象一般为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中具有系统重要性、资产状况良好、政策传导能力强的部分金融机构。也就是说,SLO主要针对几个大行进行资金投放,最终效果是局部性的缓解,整体仍将延续偏紧的态势。”

  事实上,“当前央行对资金价格中枢的心理目标已较上半年3.3%的中枢明显提高。”姜超指出,“央行保持较高的资金价格,主要是为了倒逼金融机构加强流动性管理、减少同业规模、整体去杠杆。”

  来自国海证券固定收益研究团队的观点指出,目前化解风险的要求迫在眉睫,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小幅下行和货币政策中性偏紧现象将会共存。“我们预计,明年货币政策仍将量价齐控,M2增速目标维持13%;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维持7天质押式回购利率在4.0%-4.5%的水平。”

  “当然,央行还是会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钱荒’后的资金价格调节区间会是未来资金面变化的参考,让机构保持一个稳定的心理预期。”青岛农商银行资金运营部资金交易经理秦新锋如是称。

  QE退出影响可控

  尽管央行在微博中并未提及有关QE退出对资金面的影响,但不少受访的券商研究人员均表示,该事件或使新兴市场受到一定冲击,尤其是在心理层面。

  申万方面认为,市场对于美国货币政策逐步转向常态再转向紧缩的预期会继续提升,新兴市场套利套息空间将有所下降,资本会逐渐从新兴市场回流美国,届时我国也会面临同样的压力。

  国泰君安债券研究团队分析师徐寒飞称,“QE未来退出的节奏以及对汇率、利率、商品、股票等大类资产价格的影响,对全球宏观经济的影响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机构的避险情绪可能有回升态势。”

  不仅如此,“接近年底,银行面临考核压力,财政存款投放时点尚存不确定性,叠加QE退出影响,机构的流动性备付很可能会提前展开。此外,今年元旦、春节相隔时间较近,节日效应也会使银行体系的M0溢出压力加大。到1月资金面压力仍然不小,财政存款是正增长,并且由于年底的揽储,1月中上旬通常需要补缴大量的法定存准。”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师黄文涛撰文称,“在当前以及后期一段时间内资金面压力都比较大的情况下,QE启动退出在时点上是比较敏感的,其带来的国际资金流动的不确定性会进一步加大资金面的脆弱性。”

  不过,多位业内专家认为,虽然QE退出可能会引发热钱的回流,但国内外的高利差短期内难以消失,高套利空间的存在将对冲QE退出的负效应,热钱大幅流出概率有限。即便QE退出导致热钱大幅外流,中国央行尚拥有巨额外汇储备,加之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任务,在汇率出现大波动时,央行有足够的动力和实力去维持汇率的稳定。所以QE退出对流动性的冲击仍将在央行控制之内。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