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首富王健林融资史令人警醒

2013年12月15日 09:34    来源: 工人日报    

  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是当代民企的一个传奇。

  身为知名房地产商,王健林完成了传统地产向商业地产、文化地产、旅游地产的三重转型,坐拥860亿元资产,荣膺中国首富。他的经营模式目前成为当下地产商纷纷效仿的范本。其经营哲学蕴含的政策红利+市场蓝海的双赢理念更是当下民营企业完成转型升级的不二法则。

  然而,12月10日,王健林在央视年度经济人物晚宴上,却回忆上世纪90年代融资时遭遇的一段血泪史,令人动容。

  1992年,创立仅4年的万达集团,承接了市政府主导但未完成的拆迁改造工程。签署协议后,遭遇了全国范围内停止房地产一切融资的禁令。

  王健林说:“当时我协议都签了。老百姓们闹事、静坐示威,市政府出面开会,决定给我融资,有一家行长答应给2000~3000万元贷款。”这位行长后来显然后悔了,王健林为了这笔贷款,前前后后跑了50多次。

  王健林说:“他明明在办公室,跟我说不在;我到他家,他看我在楼下就不出来了。我在走廊上一站就是一天,当时那个痛苦、屈辱,很后悔为什么逞英雄。我连续8天没睡着觉,开着会就晕倒了,住院。”

  20年后,万达集团已覆盖商业地产、高级酒店、文化旅游、连锁百货4大产业,年收入1417亿元,净利润超过100亿元。已成民企巨擘的王健林再也不用为融资犯愁了,别说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就连国际银团都会笑脸相迎。因为万达已经是业绩卓越的巨人。

  在创业初期,王健林靠政府的护佑、超人的毅力和强大的心脏才获得的贷款,是一笔货真价实的救命钱。

  王健林将90年代融资时遭遇的屈辱,归因于国企和民企所面临的截然不同的境遇。他强调的是,解决中小微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后,它们才能转型成功,进而解决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难题。

  耐人寻味的是,20年后,中国民企多数依旧在重复王健林当年的故事,且往往还没有他当时的幸运。而这时,中国改革开放已经启程35年,市场经济则早在中国获得长足发展。

  全国工商联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的99%。中小企业创造的GDP占全国(下同)的60%,提供的税收占50%,外贸出口占68%,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为各级地方财政提供了80%左右的收入来源。中小企业完成了我国70%的发明专利、82%以上的新产品开发。

  但在国际经济增速放缓、国内政策收紧、人民币升值、生产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下,中小企业目前正经历严峻考验,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然而,由于体制变革的滞后,中小企业贷款成本高、风险高问题日益加剧,倒闭之声不绝于耳,老板欠债跑路更是司空见惯。

  尽管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尤其是《中小企业促进法》对某些特定行业的中小企业或者中小企业的特定项目制定了营业税减免的优惠政策,但中小企业目前仍面临着种种困难,尤其是市场准入难和融资难依旧突出。

  一份来自重庆市中小企业的调研显示,近七成中小企业主要的资金来自于股东个人投入和非正规渠道的民间融资,因缺乏法治保障和有效监管,由此产生的纠纷也与日俱增。

  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对企业间借贷合同的效力问题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大量企业间借贷纠纷涌入法院,2012年浙江法院受理的此类案件同比上升了50.3%。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决定》,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正成为各界普遍认同的共识,而国企民企同等地位的确认,金融普惠制的提出,尤其是《决定》明确的“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其中释放出的信号都有利于帮助民营中小企业走出困扰多年的融资围城,获得转型升级的源头活水。

  在这个金融改革的关键时期,王健林痛陈20年前融资血泪史,一方面说明改革面对的体制机制沉疴有多么顽固,另一方面则期待事关生死存亡的上游金融产业能够按照法治的要求和经济发展的规律扮演更加正向积极的角色。

  希望王健林的故事不再重复,永远留在中国制度转型充满阵痛和波折的历史中。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