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优先股向左走利率市场化向右走

2013年12月02日 09:05    来源: 金融投资报    

  中国银行业正面临一个多事之冬,利率特别是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声音还没落定,有关部门支持其率先发行优先股的声音又响起。

  对于银行业来说,利率市场化绝对是利空,如果失去政策保护的利差,很多机制死板的银行会遭到市场无情的淘汰。目前,银行对存贷款的利率规定,法定一年期存款利率是3.25%,但很多银行已经上浮1.1倍到3.575%;法定一到三年期贷款利率是6.15%,今年7月取消了7折的下限,但目前的情况是就是按6.15%拿到贷款都比较艰难,折扣就更别想了。

  这样一算,即使按3.575%的最高一年期存款利率与6.15%的正常贷款利率计算,利差是2.575%,因此中国的银行业只需要做大规模,把存款和贷款规模做大,只需要赚这个利差,就很滋润。一旦这个利差缩小,将对中国银行业形成致命打击。举个例子,建设银行的银行业务也就是传统的利息收入业务毛利率是63%,资金业务的毛利率达到惊人的95%,个人银行业务也就是非利息收入业务毛利率只有47%。

  但中国银行业也不能一味地做大吃利差,因为一旦做到太大,其资金成本也会高企,直接体现就是核心资本充足率下降,抗风险能力下降。特别是在利差开始收小的时候,毛利率比较低的非利息收入又跟不上的情况下,则尤其严重。这个时候,优先股一旦成行,对于很多上市银行来说,无疑又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因为它开启了一个利用资本市场继续扩充资本金的渠道。

  中国银行业已经进入一个圈钱又圈钱做规模的怪圈,但由于资本市场不景气,再融资难度比较大,即使发行企业债也比较艰难,因为毕竟企业债必须还本付息。如果银行可以发行优先股,则比企业债要好很多,优先股只需要支付红利,且不摊薄大股东话语权,银行业肯定乐此不彼。

  中国银行业目前犹如一团乱麻,利好与利空交织。由于整体利润率的奇高,诟病不断,社会资本也纷纷抢滩。对于管理层来说,放也不是不放也不是,一旦大规模放开,无疑会使社会资本大量涌入造成实体经济失血,不放开,垄断的利润又让各方眼馋,还落个“不是完全市场经济”的名声。

  按中国入世承诺,金融市场是会逐步放开,这是必然趋势,但这需要一个过程,首先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削减银行业整体奇高的利润率,将利润向实体经济挤压,利率市场化就是典型,让其充分市场竞争,摊薄整体利润率。然后,再引入社会资本这条“鲢鱼”,让国有银行机制更加灵活,更能适应市场竞争。

  对于中国银行业的管理,必须有保有减,毕竟国有几大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大股东都是中央或者地方国有资本,冲击不能太大。因此,发行优先股可以说是一种倾斜与扶持。有分析认为,以2013年中期时点匡算,按照监管达标水平外加1个百分点的富余为目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静态测算,我国上市银行一级资本缺口2652亿,其中核心一级资本缺口463亿,其他一级资本缺口2163亿,仅农行一家的规模预计就将达到334亿。这些钱如果要向社会要,优先股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上市银行发行优先股对二级市场未必是好事,虽然它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上市银行在二级市场增发再融资的压力,因为它毕竟带来的是增量,即使不上市流通,但它摊薄了现有股东的分红,将使上市银行现有的分红率降低,直接影响估值与股价。

  放眼未来,在平衡中求发展,在稳步中求改革,这是中国银行业的道路,而且必须加快。在资本项目完全向国际大行放开之前,一定要练好本领强壮身体,失去利差保护的中国银行业一旦遭遇以完全市场化竞争的国际大行的新冲击,那将十分惨烈。


(责任编辑: 马欣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