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年将是信托公司业绩加剧分化的5年。”11月28日,在《中国信托业发展研究报告(2013)》发布会上,麦肯锡全球董事徐军如是表示。
对于我国的信托业来说,2013年是“思考”的一年,经过5年的高速增长之后,步伐放慢的信托业开始思索今后的路该怎么走、走向何方。
平安信托董事长兼CEO童恺认为,伴随着中国金融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化,信托行业未来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明确方向,探索行业持续增长的发展引擎;信托公司也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建立属于自身的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
“国际上,信托是一种财产管理制度和法律形式,以实现风险隔离和税收优化为目的。”徐军说,在中国,专业的信托公司在信托牌照下开展一系列金融服务。
当前,我国的信托公司主要从事两大业务,一是私募投行业务,即撮合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机构客户和有投资需求的高净值客户、机构投资者;二是通道业务,即依托信托牌照优势,帮助其他金融机构投向特定的资产类别。两项业务对信托业收入的贡献超过了八成。
《报告》认为,如果中国市场持续放松非信托金融机构对于信托业务的介入,通道业务将在5年后走向消亡;而私募投行业务具有高风险、高波动性的特点,该业务受政策监管和宏观经济影响较大,热点轮番切换,行业整体波动性较大。
信托业转型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开拓新兴的、可持续发展的收入来源,弥补通道业务逐步消亡及私募投行业务波动性过大对于整体业务的影响。徐军认为,另类资产管理和私人财富管理是两个颇具潜力的业务领域。
业内人士表示,以主动投资管理能力为核心的另类资产管理业务,是信托公司相对于银行、券商、基金的优势领域。机构投资者和超高净值个人投资者群体的日趋成熟,国际范围内另类投资的渐趋主流化,为开展这项业务提供了机遇。
在我国,个人财富聚集从2012年开始有加速增长的趋势。麦肯锡预测,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超过600万元的高净值人士,到2015年末将达到约200万人,可投资资产约60万亿元,而这两个数字2010年仅有87万人和21万亿元。个人财富的迅速累积为私人财富管理发展提供了需求基础。
“但私人财富管理所需要的核心能力明显不同于信托公司目前具备的业务能力,需要较长时间逐步建立,如产品筛选引入能力和投资咨询能力,而且比另类资产管理业务能力的培育更难,但优势在于业务的稳定性强。”徐军说。
与此同时,《报告》也认为,私募投行业务需要优化,增强专业化能力,并建立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设计和私募发行能力。而且,信托公司的转型除了内生式的变革之外,也需要有一个市场化的、开放式的政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