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自贸区“满两月” 年内争取19项措施落地

2013年11月29日 07:37    来源: 国际金融报     张颖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不出意外地成为新注册企业争抢的“香饽饽”。11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在上海举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外记者集体采访活动”,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主任艾宝俊介绍挂牌满2个月的上海自贸区运行情况。

  艾宝俊透露:“上海自贸区将根据政策落地的操作流程和具体要求,年内争取19项措施实现项目落地。10月1日起,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办法》已经正式实施。目前,上海正着手试验区条例的起草工作,争取明年上半年发布实施。”

  自贸区亟待地方立法

  自贸区挂牌2个月来,上海市政府出台了1部规章、5个文件,成为各项先行先试事项有序推进的法制保障。但是,以上海市政府规章和文件为主体的管理制度只是临时应急性的,为适应自贸区管理需求,亟需升级现行管理制度,出台地方性法规。

  对此,艾宝俊明确回应说,全国人大已经完成自贸试验区内调整实施有关法律工作,国务院也作出了专项的规定,在试验区内暂时调整实施部分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文件。

  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六大服务业开放领域的23条开放政策中,12项开放措施已经可以实施。7项开放措施需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在暂停相关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文件后实施,如游戏游艺设备生产销售、演出经纪、娱乐场所、教育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医疗机构、增值电信。

  其余4项开放措施需修订相关行政法规或与国家有关部委进一步明确政策口径后落实相关操作细则,如远洋货物运输、国际船舶管理、有限牌照银行、律师服务。

  外资少与负面清单无关

  上海自贸区运行2个月,开局良好,取得了积极成效。数据显示:截至11月22日,自贸试验区共接待企业、个人咨询和办理业务超过5.8万人次,其中企业办理核名近6000户。35个工作日内已办结新设企业1434家,其中外资新设企业38家,外资注册资本超过5.6亿美元;内资新设企业1396家,内资注册资本超过347亿元。上述新设企业中,以贸易类和服务类为主,占比分别为69%和26%。

  值得关注的是,在1434家新设企业中,外资企业仅38家。外资企业注册少是否与负面清单长短有关?

  对此,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戴海波解释说:“外资企业占整个被批准企业数量的比例是3%-5%,外资企业注册少与负面清单长短没有关系。比例低,有文化、语言的原因。外资企业与中国大中企业的决策流程差不多,我们始终没有感到被外资冷落,接待了很多500强企业如普华永道、安联保险(CEO专门写信派人来)、高盛,他们比较冷静、也比较客观,要经过周密评估,其中有的企业如果只在中国内地做,不牵涉2个市场2种资源,不一定进入自贸试验区。”

  对于“大妈团购炒作壳公司”的情况,戴海波坦言:“即使有也非常个别。此前,企业年检不通过吊销营业执照,现在已改为年度报告公示,会产生经营异常企业名录,相关管理办法正在制定。空壳公司没有生存空间,不存在对空壳公司容忍。”

  金融政策将由央行制定

  “工信部、人民银行的试点文件即将发布。”对于市场关心的上海自贸区内金融改革话题,艾宝俊指出,从防范风险角度出发,金融风险监控往往需要大量的流程和程序设计,而这些设计亦需要验证和基础数据的配合,这些都需要时间。

  记者了解到,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政策已由中国人民银行主导制定,而细则尚在制定中。目前,上海市金融办与“一行三会”金融监管部门紧密合作,配合央行分账核算操作办法,对区内6000多家存量企业进行梳理,帮助银行建立企业数据底账,并支持央行加快建设自贸区资金监控系统,落实防范风险机制。

  根据总体安排,上海自贸区金融领域的改革核心内容是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在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跨境使用、利率市场化等方面先行先试,并建立与自贸区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截至11月22日,上海自贸区已新增1434家企业,内资企业平均注册资本近2500万元人民币;外资企业平均注册资本近1500万美元。


(责任编辑: 韦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