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11月28日电 (记者 董冠洋)上海市副市长、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主任艾宝俊28日对中外记者透露,“短短35天内,市场主体如此活跃,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截至11月22日,自贸区共办结新设企业1434家,其中外资新设企业38家,外资注册资本超过5.6亿美元。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8日起在上海举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外记者集体采访。
艾宝俊透露,在设立后的35个工作日内,上海自贸试验区“工商一口受理”共办结新设企业1434家,其中外资新设企业38家,平均每家注册资本近1500万美元;内资新设企业1396家,注册资本超过347亿元人民币(下同),平均每家注册资本近2500万元。
据了解,上述新设企业中,以贸易类和服务类为主,占比分别是69%和26%。另外还有部分金融类和物流类企业落户。外资来源地主要是香港、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截至11月22日,自贸区已接待企业、个人咨询和办理业务超过5.8万人次,其中企业办理核名近6000户;包括在办的外资新设企业67户,其中在负面清单以外实行备案的55户,占82%。
针对新设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数量悬殊,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戴海波回应,目前外资企业在新设企业中数量占比在3%-5%左右,“这跟负面清单长短没有必然联系”。
戴海波分析,外资比例低主要是由于文化、语言等因素,使其对自贸区政策的理解和解读需要一个过程,其通常需要经过周密评估决定是否落户自贸区。如果业务不涉及(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外资企业也并不一定需要在此落户,因此“这个反应节奏是自然的”。
此外,戴海波分析,一些外资企业仍在“观望”,在等待政策细则的进一步出台,特别是金融细则。“这是正常过程,不能用短期数据形成一个(外资积极性不高)的大概念”。
“从管委会角度看,始终没有感到被外资冷落”,戴海波介绍,由于在商事登记制度方面,自贸区正重点推进注册资本从实缴制向认缴登记制转变等改革,大大降低了创业门槛,吸引了大量中小型企业注册。
据介绍,目前1434家新设企业中,注册资本金最高的是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达到50亿元;最低的为3万元。(完)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