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外资行狂推高收益产品揽储 收益高达11.24%

2013年11月21日 10:25    来源: 杭州网    

  11月已经接近尾声,迫于年末揽储压力及市场流动性偏紧,多家银行早早开启“跨年模式”,人民币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一再刷新纪录,新发产品常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已经从5%上升至6%。记者昨日调查发现,各家外资行也积极加入了资金争夺战中,预期年化收益率10%以上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不过,业内人士提醒,外资行发行的高收益理财产品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结构性理财产品,高收益能否实现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投资者要小心高收益只是“镜花水月”。

  外资行理财产品收益10%很“常见”

  “1.5年,挂钩基金产品预期收益最高可达10.25%……”近日,市民王先生收到某外资行发来的理财产品推荐短信,王先生后悔不已,因为他几天前才刚刚把手上闲余资金都用来买了某股份制银行一款收益率为5.6%的半年期理财产品。

  根据记者了解,在资金偏紧的情况下,多家外资行都纷纷提高了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

  银率网在售理财产品信息显示,昨日杭州地区正在销售的所有人民币理财产品中,预期年化收益率排在前五位的齐刷刷均出自外资行。其中,恒生银行一款一年期保本理财产品凭借11.24%的最高预期年化收益率位列榜首;大华银行一款1.5年期理财产品的最高预期年化收益率为10.25%,位列次席,也同样为保本类理财产品;紧接着的两款产品则为星展银行和汇丰银行发行的1年期和2年期产品,最高预期年化收益率分别为10.05%和10%。

  预期收益未必能“成真”

  尽管多数外资行理财产品标出的最高预期年化收益率都颇具吸引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外资行发行的高收益理财产品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以上述排名前五的外资行理财产品为例,就无一例外均为结构性理财产品,分别挂钩黄金、基金及股票。

  尽管目前结构性产品大多数是保本设计的,但不能达到最高预期收益率的情况也不在少数。相比银行其他理财产品,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比较高,而其实际收益则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分化现象。

  最近的10月份,七款未实现预期最高收益率的产品均为结构性产品。普益财富统计数据显示,10月到期银行理财产品共计3871款,其中公布了到期收益率的产品有2263款;在已经公布了到期收益率的产品中,有7款未实现预期最高收益率,均为结构性产品。

  “结构性理财产品设计往往比较复杂,这个复杂一方面体现在挂钩标的本身的专业性较强,另一方面,收益与标的挂钩的方式也往往较为复杂,对标的金融工具市场的判断失误或时点选择错误,都可能会导致结构性产品到期不能实现最高预期收益率。”某股份制银行杭州分行资深理财师表示,结构性理财产品并不适合所有投资者,不建议普通投资者贸然投资。


(责任编辑: 韦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