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岁末年关,具有重组机会的ST类公司股价往往开始出现飙升,有望“脱帽摘星”的公司受到市场关注。今年“保壳”大战已进入白热化,不过*ST公司摘帽行情迟迟没有到来。分析人士认为,与往年不同,随着近期注册制改革、新三板扩容、IPO重启等预期不断升温,今年ST概念股未必能上演如往年一样精彩的“大戏”。
脱帽行情或存变数
每年的11月份至来年的2、3月份,为避免退市保住壳资源,ST公司在年底的时候都要或多或少地进行一番“运作”,这个时候A股市场上总会掀起一轮ST股炒作潮。
以2012年年末为例,在上证综指9月26日创出1999.48点新低后至11月8日期间,沪综指上涨了3.36%,而同期大智慧ST板块指数涨幅却为9.11%。其中,多只ST股“妖气横生”,累计涨幅都在50%以上。
今年以来,得以成功“摘帽”的ST股也确实显示出极强的短线博弈机会。数据显示,*ST太光8月初复牌后至9月底,共涨停28次,目前其年内涨幅近300%;*ST中基在今年11月6日“摘帽”变身为新中基,该股从10月30日的3.49元/股一度升到11月7日的4.03元/股,期间累计涨幅超过15%。
分析人士认为,由于当前的A股市场受经济增速放缓影响以及年底资金面偏紧等因素的干扰,缺乏普遍的业绩推动性机会,因此“摘帽”题材受到投资者重视在情理之中。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有分析师曾预测,作为首个“新老划断”后在年报披露前摘帽的ST公司,*ST中钨本周的表现是一个重要的风向标。如果该股大涨说明市场对这一题材还是比较看好,就可以布局未来可能摘帽的公司。然而从盘面来看,11月25日、11月26日,脱帽后的中钨高新连续下跌5.56%和1.51%,仅在11月27日微涨0.17%。
“壳资源”价值弱化
业内人士认为,在推进新股发行注册制改革、继续发展中小板、改革创业板、扩大新三板的背景下,发行规模将会扩大,投资者的选择将更多,股市“壳资源”将不再是稀缺资源,高估值个股有向合理价值回归的压力,脱离基本面的题材炒作风险将大增。
国泰君安研究员认为,发行审核引入注册制,其根本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类型公司的融资需求和相应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公开发行公司的数量增加、不同层次股票市场交易需求增加。
方正证券分析师认为,注册制对A股市场短期是把“双刃剑”,它会使市场供给关系发生突变,使投资风险加大、投机成本增加。IPO注册制是一步到位,还是有过渡期,其对市场心理影响不容忽视。
“对于二级市场资金面而言,紧平衡破坏的外在力量在于新股重启和注册制的推进,时点尚难把握。”华泰证券研究员认为,影响二级市场资金面的最重要因素是新股发行重启及注册制度推进程度。如新股发行重启、注册制度推进超预期,二级市场资金面的紧平衡将因之打破。
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新股发行短期仍不具备立即实施注册制的条件,难以实质性落地,后续IPO重启也很可能继续维持现有的审核制,而非立即发生重大政策转变。
上述方正证券分析师表示,注册制目前还不能操之过急,首先要有一个完善的法律规范和监管体系,随后才具备推行注册制的条件。如果管理层选择先进一步健全监管机制,再推行注册制,投资者对于注册制无需过于忧虑。
业内人士认为,新股发行一旦实行注册制,大股东保壳意愿大大降低,ST板块的股价将步入理性区间,A股市场上经久不衰的ST公司炒作或将成为历史。不过短期来看,今年ST概念股仍没有突出表现,且IPO融资通道尚未畅通,因此市场的壳资源仍有稀缺性。投资者仍存在逆向布局机会,但其中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市场一般认为,对未来相对比较确定的“脱帽摘星”题材可以适当参与。如真正能实现扭亏为盈并成功脱帽的ST公司或是那些亏损额不大、资产质量有实质性改观、负债率不高、现金流正常、股权结构合理的公司,一些可能摘帽的ST股在披露年报期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交易性机会。 □本报实习记者 王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