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杭州开发商疯狂促销 南京开发商年底跑量不打折

2013年11月27日 08:23    来源: 金陵晚报    

王玉纯 绘

  近日,杭州、成都等地的媒体相继报道,年底开发商为了冲刺销量,纷纷推出打折促销的优惠,特别是杭州打折力度颇大,有楼盘甚至打八折促销。纵观南京年底楼市,开发商虽然也在冲刺跑量,但是持续热销的楼市行情,让今年的买房人很难拿到优惠。

  年底南京开发商跑量的不少,近两周的上市量就达到5000多套,12月份的上市量预计有近万套。不少买房人疑惑,为何同样是省会城市,杭州年底楼市频频打折促销,而南京年底的开发商却越发拽起来,不要说优惠,遇到不涨价卖房的开发商买房人就要偷笑了。

  杭州楼市库存量创新高 品牌房企也要促销跑量

  库存量是反映市场状况的一个重要经济指标。

  据杭州本地媒体报道,今年以来杭州楼市的库存量不断攀升。目前杭州市可售商品房总量已高达10.5万套,这一数字刷新了杭州楼市库存量的历史最高纪录。

  若以2012年的销售速度(全年成交8.5万套)计算,需要卖14个月;若以成交最为活跃2009年的销售速度(全年成交10.9万套)计算,差不多也得耗一年。

  据杭州业内人士预测,如果算上可以马上入市但尚未申领出预售证,以及已出让土地项目的房源,杭州楼市的供应总量至少有30万套。

  今年底杭州的开发商们为了冲刺销量,打折、一口价、特价、团购、存抵、低首付、低价入市、楼王加推等促销手段令人眼花缭乱,保利、中海、越秀等品牌房企在杭州的项目也加入了年底促销大军。

  南京新房只够卖5个月 开发商不打折求涨价

  纵观今年的南京楼市,月均6000套以上的成交量,让今年的众多开发商早在金九银十期间便已完成了全年的销售任务。据南京市网上房地产统计,截至昨日全市的商品房库存量为33102套,成交量为78522套。按照目前的销售速度,南京新房的库存量只够卖5个月。

  今年南京楼市的购买力非常旺盛,无论是新房还是二手房都取得了不错的销量。今年二手房已经成交88593套,超越新房成交量。而新房库存量也多次跌破4万套。众多开发商坦言,今年的市场非常好,刚需的房源基本不愁卖,就连大户型也比去年好卖。到了10月底,7成以上的开发商都已经完成全年销售任务。

  一方面是库存量下滑,新房供不应求;一方面是众多开发商已经完成全年销售任务,多个开发商不急着卖房,而求涨价。

  “物价局对于涨价控制很严,我们也知道涨价涨得多很难通过审批。”某开发商负责人表示,他们已经完成今年的销售任务,公司希望价格能卖得高一点,如果不能涨就准备明年再卖。而不少开发商因为涨不了价,所以曲线救国采取毛坯改精装的策略,变相提价。上周末开盘的江北某楼盘毛坯审批均价为15000元/㎡,而卖精装之后,单价突破了2万大关。记者发现,今年以来毛坯改精装的开发商已经有近10家,精装后的提价幅度都在3000元/㎡以上。

  为买房奔波在摇号的路上

  买房人:“有没有优惠?”售楼员:“没有。”买房人:“什么时候能买房子?”售楼员:“等通知吧。”这样的对话,在今年的南京楼市频频上演,不少买房人感觉开发商“很拽”,而买不到房让他们很受伤。

  “今年的房子真是越来越难买。”买房人刘先生坦言,自己今年参加了几个楼盘的摇号选房都没有买到,不少自己看中的楼盘,开盘也就推200套的房,往往报名参加摇号的人数要翻好几倍。

  “我去仙林、江北、江宁甚至河西都报过名选房,估计参加了不下5场的摇号,有一次一天就参加了两次摇号。后来在仙林买到一套房,当时就像中大奖一样兴奋。”刘先生说,从没想到买房会这么被动,捧着钱给开发商还有种送不出去的感觉。

  新盘有去化压力定价更合理

  为何今年南京的房子这么抢手?南京房地产开发建设促进会秘书长张辉认为,一方面,土地市场无调控,面粉越涨越高,另一方面,面包限价越来越严控涨幅。房价不动,地价飞涨,限价的结果就是面粉与面包价的无限接近。当面包越来越接近面粉价,抢购就水到渠成,于是今年不少楼盘都很难买到。

  同策咨询南京公司副总经理杨锐表示:“今年以来新房上市量一直不足,基本上每个月的实际上市量都要比预估的少一半。房源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房子好卖,不少老盘都不愁卖,根本不需要促销,也不会有优惠潮出现。而相对来说,一些区域内的纯新盘倒是存在不小的销售压力。考虑到营销指标以及首开保证高去化这两个因素,从中长期来看,新盘首次开盘定价一般不会太高,甚至有些会给出不小的优惠,对于买房人来说,可以考虑选择这类房源。”

  江苏省房地产业协会房地产研究所所长李智认为,从长远看,要加大土地市场的供应力度,加大商品住宅市场供应,尤其是中小套型商品住宅的市场供应,逐渐去行政化,让房地产市场接受市场调节才是真正解决房价高企的方法。


(责任编辑: 关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