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清远市首家民营企业孵化器“威仕泽”正式成立,彻底打破了清远清一色国有孵化器的局面。据本报报道,“威仕泽”注资500万,主要助力集团公司孵化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单从基本功能来看,民营和国有两种体制的孵化器并无太大差异,但它预示着一种新的态势,即民营资本已经开始角逐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市场。其实,这种现象不难理解,不论是高校试验室还是工厂车间里,怀揣着高新技术却苦于无法转化成生产力的大有人在,如今有民营资本瞄准这个市场,出现民营孵化器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当然是一件好事。闲置已久的高新技术多了一个转化渠道,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调动,与此同时,孵化器本身也将由此获益匪浅。当然,不论孵化器的性质是国有还是民营,都难以脱去其逐利的属性,对于前者更是如此。
“威仕泽”刚刚成立,模式还没有确定,架构也暂未完善,但已经明确表示“2年后正式对外开展业务”。一家民营孵化器能否开展业务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有持续的盈利能力。与国有不同的是,民营孵化器没有财政补贴的划拨,更无体制内的技术支持,能否与国有形成抗衡,全在其自身,服务质量、收费标准、转化能力等都是可资考量的因素。
这种考虑并非空穴来风。事实上,国内诸多民营孵化器都还没探索出符合自身的盈利方式。以青岛贝隆科技创新园为例,这个首吃“螃蟹”的民营孵化器摸索至今,仍未能突围“七年之痒”。民营孵化器盈利之道,这个话题早被众多民营孵化器经营者说烂了嘴,依旧毫无头绪。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成功的盈利方式当然不可能千篇一律,但是失败原因却是相差无几。梳理众多民营孵化器经营状况可知,之所以陷于困境,在于初期将营收重点放在收取租金上,几乎忽略了其他环节收益。其实,除却租金,其他收益更为可观,其中以入股分红为最。在欧美等民营孵化器成熟的地区,民营孵化器实现盈利并不困难,不少民营孵化器入股被孵化企业被孵化的企业,实现捆绑式模式,必然促进孵化器的服务更加竭心尽力,实乃双赢之举。
可惜国内并非如此。民营孵化器往往对企业租金孜孜以求,在孵化企业后完全沦为了“收租公”。长此以往,隐藏的风险也在无形中增大。一个不争的现实是,企业租金必将随着土地租金上升而水涨船高,届时企业翅膀硬了,自然也无需再留恋收取高额租金的“收租公”。另择良地而栖,将是成为孵化企业的不二选择,而孵化器也将闲置在旁。
当然,入股分红这种获利方式确实风险较大,这考量着孵化器的业务素质与投资眼光。进而言之,一家孵化器若没此等投资水准,孵化高水平企业只能是奢谈。
“威仕泽”如今尚未成型,笔者并非建议其一定要实行走入股分红的利益分配方式,但沦为“收租公”的陷阱确实需要时刻警惕,不然只能重蹈覆辙。警惕之外,亟需孵化器经营者积极探索出符合清远自身的新路子,为国内民营孵化器树立一个示范样本。 刘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