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行业“风起云涌”,行业版图正在快速地向更广范围延伸。随着国寿安保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国寿安保”)正式挂牌成立, 保险 机构在公募基金中终于开始分得第一杯羹,而这仅仅是开始。
险资首涉公募基金
11月6日, 中国人寿 资产管理公司(下称“国寿资产”)发起设立的首家保险系基金管理公司—国寿安保在北京低调挂牌成立,这是保险投资新政和《保险机构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办法》实施后成立的首家保险系 基金公司。
此外,东方证券旗下的东方红资产管理公司已经成为首家获批“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资格”的证券公司。而中金公司设立全资基金子公司的申请正在征求意见,而这也是新《基金法》实施以来首个券商设立全资基金子公司的申请。
随着券商、保险以及未来阳光私募的参战,公募基金行业已成大资管背景下的首个争战区域。
保险资管转型
在国寿安保的挂牌仪式上,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杨明生的一席发言中透露出国寿安保的四大特征,即股东关系最紧密、谈判速度最快、筹建时间最短、中国目前注册资本最大的合资基金公司。
自今年6月初《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规定》与新《基金法》正式实施至今,国寿安保的进展速度不仅令业界“眼前一亮”,也远远快于杨明生的预期。
公开资料显示,国寿安保由国寿资管联合澳大利亚安保资本(AMP Capital Investors Limited)共同出资设立,注册资本5.88亿元人民币,国寿资管出资5亿元,出资比例为85.03%;安保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出资8800万元,出资比例为14.97%。国寿安保由此成为业内注册资本第一的基金公司。如果 阿里巴巴入股 天弘基金获批,天弘基金的注册资本将达到5.14亿元,排名第二位。而排名第三的则是新获批的兴业基金,注册资本为5亿元。
杨明生表示,国寿安保的成立,将使中国人寿的金融 综合 化经营向前大大迈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人寿在金融业务领域的战略性布局。中国人寿将可以借助基金公司的平台作用,推动形成不同业务板块的协同效应和金融综合经营格局,不断增强集团整体竞争力。
澳大利亚安保集团首席执行官Craig Dunn表示,国寿安保基金有限公司的成立是安保集团和中国人寿集团合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安保集团希望继续在投资、养老保险以及保险营销方面与中国人寿集团开展合作。
据保险业内人士分析,保险机构做基金公司可借鉴 银行 系基金公司的经验,而保险机构做公募基金业务的目的无疑在于要向专业资产管理机构转型。
另据记者了解,除国寿以外,包括新华、泰康、华泰等保险公司也均透露过设立基金公司的想法,其中泰康内部人士曾向《第一财经日报》透露,泰康资管在筹备基金公司,以涉足公募基金业务。
协同监管为险资铺平道路
实际上,国寿安保的成立还有另外一层意义,即保险资管在设立基金子公司还是设立事业部的争论上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业界支持保险资管自设基金子公司的原因在于,公募牌照能够提前实现保险机构在基金业的布局,而国寿表态布局金融综合化经营亦证明了此观点。同时,开展公募业务对于保险资管摆脱单一委托管理地位意义非常。
今年6月初,《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规定》与新《基金法》正式实施,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私募证券基金管理机构等三类机构直接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
紧随其后,6月7日,保监会 、证监会联合发布《保险机构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办法》,保险系基金公司试点正式启动。《试点办法》规定,关于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保险机构,先向保监会报送申请 材料 ,保监会依法出具监管意见,再报证监会审核批准。
而对于保险系基金公司的监管也将实施两会的协同监管。其中,保监会制定保险机构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监管规定,证监会依法对保险机构投资设立的基金管理公司的经营行为实施监督管理。两会建立监管信息共享制度和互通处置机制,加强对保险机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协同监管。
上述政策为险资进入基金业铺平了道路。而上述政策出台后,券商、保险和私募都在积极准备公募牌照,加紧“跑马圈地”,对公募基金资源的争夺亦日趋白热化。
纵深
行业竞争加剧
过去公募基金这张金融牌照奇货可居。但如今,随着公募基金牌照的放开,券商、保险的加入将对现有格局造成一定冲击。
在目前公募基金的业务中,券商、保险是主要的机构投资者之一。但是,随着这些机构成立自己的基金管理公司,过去很多的基金购买需求将会缩减并转移到自己的公司。
此外,目前国内共有公募基金80家,私募基金数目则更多。分析人士认为,保险系资管机构加入后,未来公募基金行业的阵容将更为强大,年底有望突破百家。对于已经处于“红海”阶段的公募行业而言,新基金公司如何“杀出重围”成为一个难题。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如果新基金公司没有自己的特色,很难在市场中存活下去。”一位基金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已经有很多新基金公司不再将权益类基金作为发展重点,转而从固定收益产品或专户业务起步,这就是在寻找特色化的道路。
该业内人士指出,“大而全”的模式比较适用于目前的大基金公司,对于新基金公司而言,找准市场空白才能胜出。“保险机构在固定收益类投资上具备明显的优势,这也许会成为未来保险系基金公司的招牌产品。”
相关
大资管时代突围信托业尝试跨界变革
随着信托的“制度红利”不断被大资管时代的到来和 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所削弱,信托行业的资产规模增速逐渐放缓。根据信托业协会公布的三季度数据,虽然国内67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突破10万亿元,但信托资产规模环比增速连续三个季度出现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下,信托公司如何实现突围,已成关注焦点。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证监会和保监会针对资产管理市场密集出台一系列“新政”,围绕的主题大多是“放松管制”,旨在给所监管的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进行“松绑”,由此掀开大资管时代的序幕。此外,今年10月,首批11家银行开始试点债权直接融资工具、银行资产管理计划,信托公司的通道作用被进一步弱化。
方正东亚信托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帆近日在北京举行的金博会上表示:“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大资管时代,竞争变得日益激烈,今年这种竞争的态势越发加强,并且我认为到2014年的时候这个行业将会变得更加惨烈。”一信托公司人事称,在今后的资产管理市场,信托公司将面临银行、券商、保险、基金子公司、期货等金融子行业的直接竞争,以往的通道业务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
北京信托业务三部的总经理盛军认为,信托公司在大资管时代的突围之路或许就在于深挖传统业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严守风控,避免出现较大的兑付问题;二是要对优质的基础资产进行挖掘;三是维护好已有的客户资源和渠道优势。“但无论如何,最关键的还是实现差异化发展,尤其是在主动投资方面。”他表示。
兴业信托创新研究部总经理李勇表示,在大资管时代,各路金融机构纷纷进入原来信托业的专属领域,与此相对,信托业是否能做一些跨界的变革,“当门外的野蛮人闯进来,我们为什么不能走出我们的栅栏,也当一回野蛮人,到银行资管,到券商、基金、保险这些领域去做一些交叉式的、跨界式的这样一个创新”。
尽管信托公司面临一系列利空因素,但并不意味着这个资产规模突破10万亿、排名中国第二的 金融行业 不能继续腾飞。实际上,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极具灵活属性和想象力的信托公司未来创新空间极为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