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双11”,一个专门为屌丝大众发明的“血拼”之日。借着互联网金融的东风,公募基金也终于放下身段,小心翼翼地尝试着电商营销的夸张用语,试探着吸引眼球与监管红线之间的微妙平衡,扭捏地投身到这个疯狂的促销节日当中。虽然效果尚待观察,噱头重于实质,但愿意迎合普通投资者的基金公司,仍然值得喝彩。
前几天,笔者在微信里看到一篇文章《金融白富美变成淘宝客服小妹?真心难》,形象地描述了基金公司营销部门在投身互联网金融时遇到的种种“冏事”。笑过之余,笔者也深刻体会到基金与屌丝之间的遥远距离。
实际上,公募基金本来是属于普通老百姓的金融产品。它的诞生与发展、标准化的产品形态、低购买门槛,无不鲜明地表明其目标客户就是屌丝。然而,国内的基金公司从一开始就是以“高富帅”的形象出现,基金经理张嘴就是高深的投资术语,时不时还蹦出几个英文单词;办公场所无一不是高档写字楼,就连投资者见面会也要办在五星级饭店里。
更不用说投资者回报。尽管大家都知道基金业绩并不等于投资者赚到手的回报,但没有哪家基金公司会以投资者回报考察基金经理和销售部门,这个数据虽然算起来比较麻烦,但对于掌握客户申赎数据的基金公司来说,应该并非毫不可能,但就是没听说谁有此尝试。如果连自己的投资者赚没赚到钱都不清楚,基金公司又在为谁打工?
总而言之,无论说的还是做的,基金公司都离普通投资者不是太近,而是太远。互联网金融时代让基金公司终于明白了“说的”要和投资者近一点,在营销上开始真正放下高高在上的作风,通过网络以屌丝习惯的方式和他们沟通。虽然有些营销手段有违规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基金营销终于开始接地气,“说人话”了。
但仅仅“说的”贴近投资者还远远不够,基金公司“做的”离投资者近一点,才更能挽回基金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衡量这一点的标准很简单,就是看基金公司是不是真正保护投资者利益。看它在设计发展战略时,以投资者利益为先,而不是为了满足股东;看它在设计产品时,以投资者需不需要为先,而不是为了冲规模;看它在市场营销时,以服务投资者为先,而不是只想着伺候渠道;看它在日常投资时,以帮投资者赚钱为先,而不是搏杀排名。
从这个角度看,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双11”大战只触及了基金业的外在,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基金公司忽视投资者、脱离老百姓的现状。但愿互联网的力量,能让这种改变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