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巨头入侵资管挑战银行特权 “搅局者”掀理财革命银行沦为“打工者”?
■“互联网改变金融”组稿之二:
对习惯利用信贷资金池“躺”着赚钱的传统金融机构而言,2013年显然是个不同寻常的年份。
从0到556亿,余额宝膨胀速度之快,颠覆了所有人的想象。17家基金公司近期集体上淘宝开卖基金再度引来市场高度关注。
刚刚结束的第九届北京国际金融博览会上,“互联网金融”相关展位的异常火爆,也从侧面反映出传统资产管理行业正在遭受的侵袭。中国新金融新一轮“野蛮生长”正在发生。
■渗透
支付企业冲破传统边界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演进和渗透,传统金融业务的边界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以往被银行等金融机构牢牢掌握的支付特权,正在被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企业所蚕食。
与银行的支付业务相比,第三方支付的快捷和便利是显而易见的,正因如此,在过去的几年,第三方支付企业迅速壮大。
最新数据显示,支付宝用户已突破2亿大关,每日的总交易额超过45亿元;从2011年央行颁发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简称“第三方支付牌照”)至今,已有250家企业获得这一牌照。到2013年第一季度末,第三方支付交易总额已达3.3万亿元,尽管交易金额距传统金融机构仍有一定差距,但交易笔数已达金融机构的60%左右,无疑成为了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强劲对手。
在快钱公司CEO关国光看来,和传统金融机构相比,高效快捷是使用互联网技术的第三方支付企业的优势,正是这种优势,让第三方支付企业迅速壮大,并拥有了可以和传统金融机构分庭抗礼的实力。
让银行等金融机构担忧的,并不是支付特权的丧失,而是怕壮大起来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借助支付渠道优势,和自己抢生意——而这种担忧已经变成了现实。第三方支付已经开始将目光转向银行的存、贷、汇各项业务。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与大银行合作受挫后,阿里金融被曝正筹划“聚宝盆”计划,根据计划,阿里云与支付宝筹备联合为国内区域性小银行输出云计算服务能力。
■搅局
渠道变革构筑资管新格局
一边是基金、券商等金融机构纷纷开展自己的网络销售,而另一边,来自诸如互联网企业等“外行们”的渠道变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余额宝、活期宝、全额宝、财付通……互联网巨头们已在这场金融变局中撕开了一道口子。
借助于淘宝海量的用户数据,天弘基金和阿里巴巴合作的余额宝规模已在短短几月内迅速膨胀超过556亿元,而余额宝直销平台上的天弘增利宝也已经成为行业内规模最大的货币基金。
在今年的“金博会”展馆参观与采访中,记者明显感受到“互联网金融”的热度。“金博会”开幕首日,天弘基金的展位就人山人海,从年轻到年长的各个年龄段投资者都纷纷在体验区详细询问和实际操作余额宝的便捷流程。在7号馆的互联网金融区,宜信、京东商城、易宝支付、红岭创投等多家展位都人头攒动,早上一开馆,就吸引了一大批客户前来咨询了解。相比之下,2012年一度受到追捧的信托产品则渐失光彩。
一位几乎每届“金博会”都来参观咨询的钟先生说:“去年像中铁信托这些信托展台前咨询的人都很多,今年你看人数就少多了,我问了几家信托的收益率都不如去年,好几个跟一起来的朋友都凑到天弘基金那个展台去了。”
余额宝的成功迅速激发了基金业和电商们共同的热情。余额宝推出以后,易付宝、活期宝、现金宝、收益宝等各种“宝”纷纷登场。从涉农、涉商乃至创业募资、租赁融资、消费分期出借,互联网信贷平台颇有无孔不入之势。
比如,东方财富网在极短时间内就推出了“活期宝”,各竞争对手也趁势加大了营销力度,均在各自网站上显要位置予以推广,以高收益和高流动性为宣传策略,吸引了众多投资者予以购买。东方财富公布的半年报显示,从6月26日正式发布到7月18日 ,“活期宝”共计实现申购交易80096笔,销售额累计16 .48亿元,每天申购量高达7000万元。
“东方财富网平均每日的基金申购超过千万,权益类产品更是占比较大。这个平台上每个季度都会有好的基金产品销售,申购、管理费也有分成。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全市场最好的基金公司。”一位基金经理表示。
海通证券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网络金融的优势,不仅仅在于其低成本和方便快捷性,更重要的,它本身正是与未来经济相适应的“新金融”模式,是网络社会的支付枢纽。“网络将是未来金融的主要载体。”
■刷新
新势力带来多元金融业态
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使得互联网企业、第三方支付机构等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它们正在逐渐打破银行的特权,变成新的支付、理财渠道。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1-2012年中国互联网支付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显示,有46.7%的互联网支付用户使用第三方支付,而同期,通过第三方支付跳转网银进行支付的用户为41 .7%。在大量网络支付通过第三方支付企业转接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只知道客户的支付数据,却不知道具体交易数据,使得原本习惯独享客户资源的商业银行无法按照传统模式去维护和拓展客户。
互联网企业还正在试图借助大数据能力改造传统金融业态。从事互联网金融搜索业务的融360CEO叶大清告诉记者,传统金融机构拥有强大的产品设计能力,但很多时候却无法满足用户的 需求。商业银行只知道客户的支付数据,却不知道具体交易数据,使得原本习惯独享客户资源的商业银行无法 按 照传统模式去维 护 和 拓 展 客户。而互联网金融企业则可以通过自身的大数据能力,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发现用户的真实需求,并将这一需求反馈给金融机构,帮助它们设计和推出更加符合用户需求的各类金融产品。
有市场人士指出,对于第三方支付企业而言,通过自身的支付接口和后台数据处理能力,很容易将“大数据”变成自己的专利,这样一来就会变成用户和金融之间无法或缺的中介。更让银行家们烦心的是,这一格局一旦形成,金融机构就只能根据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反馈来设计和推出金融产品,渐渐地就可能变成第三方支付企业的打工者。
新金融的业态更加多元,产品也越来越丰富,这对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交易和促进经济发展都是一件好事情。不过,互联网金融持续火热背后隐藏的风险也逐渐引起市场的忧虑。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在出席“金博会”期间举办的产业金融峰会上指出,互联网对商业模式是一种历史性的颠覆,也迫使传统金融机构开始发生结构性变革,但是当前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空白应当引起重视。
抱有同样担心的还有民生电商董事长尹龙。他说:“金融业的历史证明了一个真理,任何没有风险管理的所谓的互联网金融都是伪金融。没有风险管理,没有监管的金融业,无论是互联网金融,还是民间借贷,绝对是灾难。”他指出,互联网金融最核心的构成就是有一套新的风险管理方式,通过大数据分析等依托,形成一种新型的风险管理模式,来承担金融中介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