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三季度7.8%的增速一度让全球投资者喜出望外,但光鲜数据的背后喜忧参半。
7.8%扭转了此前连续两个季度的下滑,和世界主要经济体相比依然耀眼。对此,国际资本市场立刻作出了积极的反馈。
然而,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投资仍是主要动力,贡献率较大超过消费;信贷投放快于预期,基建和房地产仍是贷款需求的主要来源;城镇居民收入同比有所放缓,滞后于经济增速0.9个百分点。
今年一季度曾出现消费贡献率高出投资20多个百分点的纪录,然而此后,投资很快重返主力阵容。
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以空前智力和定力开启发展方式转型之时,这些数据警示:体面的GDP是否依然建立在旧有发展模式复归的基础之上?再不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改革,经济周期的波动将更加频繁,且更多受制于外部环境。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剩7年时间,任务非常艰巨且紧迫。
与此同时,经济问题同腐败、贫富差距、生态环境恶化等社会矛盾错综交错,让中国既处在时代变迁的风口浪尖,又位于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中国正在走近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节点。
中国高层对此有清醒认识。国家主席习近平在APEC峰会的演讲中说:“增长动力从哪里来?我的看法是,只能从改革中来,从调整中来,从创新中来。”
他强调:中国要前进,就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坚定改革开放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开放。
整个社会对改革的希冀也空前强烈而迫切。从企业家到学者再到普通民众,围绕改革的探讨和争论好像一场当代版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人们希望这一次,“改革红利”和民众期待不再错位。
很明显,改革已成为中国社会当下的最大公约数。关键是怎么改。这也是为何中国上下对即将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寄予厚望。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到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在20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任务,中国经济过去35年的飞跃和这些节点性改革部署密切相关。
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有望将过去多年被屡屡提及、却往往止步于经济周期波动压力或是利益集团阻挠的改革议题列出整体设计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中国领导人在不同场合表示,这一轮改革范围之广,力度之大,都将是空前的,必将强有力地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刻变革。
可以看出,决策层愿意视其为在未来十年内乃至更长时间重塑中国经济社会的一次历史性机遇。
改革往何处去?习近平7月在湖北调研时,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深入调查研究的6个重大问题,包括“进一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要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作为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取向”等。
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29日召开会议,决定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稿修改后提请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会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从中可看出改革涉及方方面面,从清除市场壁垒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到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从金融财税改革到土地户籍改革,从国企改革到科技体制改革,从加强完善党的领导到社会体制改革创新,从推进反腐倡廉到维护公平正义……可望为中国发展开辟更广阔前景。
人们对新一轮改革的艰巨性亦有充分估计。改革本质上是利益格局的重新划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李克强总理履新时说的“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已成为很多人引用的名言。
对于改革的预期总体是积极的。在财新网对国内30位知名经济学家、企业家的问卷调查中,14人对改革前景表示“乐观”或“比较乐观”,13人预计“中性”,体现出某种“审慎乐观”的情绪。
开弓没有回头箭。中国已经告别对大规模“一揽子刺激计划”的依赖。改革在短期内不一定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中长期看必将成为中国经济最优的“刺激计划”,这对世界也将产生更为深远的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