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LPR首秀预示信贷偏紧 将促融资成本降低

2013年10月28日 07:26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张威

  贷款利率市场化迈出最后一步。上周五(10月25日),央行发布信息称,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指导信贷市场产品定价,2013年10月25日,贷款基础利率(LoanPrimeRate,简称LPR)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

  而就在央行公布LPR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当天,建设银行率先垂范,签署了基于LPR报价的首单1年期贷款协议,合同金额总计5.5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上周五当日11点30分,一年期LPR首次报价为5.71%。机构认为,这一报价反映目前信贷市场供求依然偏紧。

  一位券商债券分析师昨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LPR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使得利率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能够降低企业未来的融资成本。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钱军辉则认为,之前基准利率由央行确定,各银行在央行确定的基准利率基础上加减,随着贷款利率上下限取消,央行确定的基准利率已没有以前那么大的约束力,但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形成自己的贷款利率,因为它反映市场总体的供求情况。

  首批9家报价试点银行

  贷款基础利率的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是在报价行自主报出本行贷款基础利率的基础上,指定发布人对报价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形成报价行的贷款基础利率报价平均利率并对外予以公布。运行初期向社会公布1年期贷款基础利率。

  央行消息显示,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为贷款基础利率的指定发布人。首批报价行共9家,分别为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和招商银行。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2012年Shibor报价银行名单中注意到,Shibor的报价银行一共包括18家,除了包括五大行、股份银行、城商行、政策银行,还有一家外资银行。

  上述债券分析师向记者表示,目前LPR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处于试点阶段,未来报价银行应该还会增加,试点结束之后就会放开,会有更多的银行参与进来。

  10月25日,中国建设银行与中国宝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国投商用置业(集团)有限公司在深圳分别签署了基于LPR报价的首单1年期贷款协议,合同金额总计5.5亿元,实现了与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LPR的同步推出。

  某银行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之前企业贷款通常以央行基准利率加减点确定贷款利率,实行LPR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后,各银行情况都有所不同,但是通常是以资金成本加成的方式 (资金成本加点)确定资金价格,同时通过企业的资信水平确定价格。

  “企业的利率和以前央行的基准利率加点的水平相差不会太大,这个业务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具体定价模式不同,之前是央行确定基准利率,现在是各家银行计算定价模式,未来央行的基准利率不会再存在,会是多家银行通过报价的方式形成一个公允的市场价格。通过实行这个业务,银行的市场竞争压力会越来越大,银行会主要根据企业的资信、评级对其确定贷款资金价格。”该银行人士表示。

  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有参考

  中国货币网报价页面显示,上周五一年期LPR首日报在5.71%,而目前金融机构人民币六个月至一年期贷款利率为6%,与之相比变化不大。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报告指出,LPR是商业银行对其最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的加权平均,所以LPR应接近目前银行实际执行基准利率下浮幅度最大的贷款利率水平。

  上述债券分析师表示,照此计算,目前银行实际执行基准利率下浮的最大幅度可能在0.95倍左右,这表明贷款利率下限完全放开后银行实际贷款利率的下浮幅度较为有限,当前信贷市场供求依然偏紧。

  某证券公司债券分析师昨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LPR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使得利率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能够降低企业未来的融资成本。“之前一家企业向一家银行贷款,基本上是一对一谈判,现在变成谈判平台、银行报价,因为平台公开,企业能够寻找到融资成本更低的银行。”

  不过,钱军辉对此持不同观点。他认为,LPR对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未来银行贷款利率主要还是看企业的信用和抵押物的质量。“基准利率是指导性作用,反映市场总体的供求情况,实体经济资金面还是要看货币政策。”

  上述银行人士甚至认为,LPR推出后,未来银行之间竞争力加大,对贷款企业的资信要求比较高,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加大部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央行表示,为确保利率市场化改革平稳有序推进,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后,人民银行仍将在一段时间内继续公布贷款基准利率,以引导金融机构合理确定贷款利率,并为贷款基础利率的培育和完善提供过渡期。


(责任编辑: 韦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