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银行发售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似乎变多了。”近日,理财产品刚刚到期的吴先生正在寻觅新的理财产品。而结构性理财产品由于预期收益率高于同期其他类型产品,令吴先生心动不已。
据普益财富统计,今年以来中资银行发力结构性理财产品,中资银行结构性产品的占比由2012年的28.86%上升为今年以来的44.81%,逆转了外资银行占主力的市场格局。
发行力度大
2013年以来,受宽松资金环境影响,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一直处于下行通道,直到6月末银行间市场的“钱荒”才使得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出现一波反弹行情。另外,监管层出台的“8号文”对银行理财产品进行清理整顿,也进一步压缩了部分产品的收益空间。
普益财富研究员魏可指出,随着银行理财产品整体收益中枢的下移,中资银行逐渐开始加大结构性产品的发行力度,通过在产品中嵌入衍生金融工具来博取更高的潜在投资回报率,以增加产品的吸引力。
普益财富9月21日至9月27日一周的统计报告显示,当周结构性产品共计19款,较上期报告增加12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21%,是所有分类中预期收益率最高的。
10月,这种趋势有望延续下去。进入10月,季末存贷比考核已经结束,银行间市场资金的紧张局面将有所缓解。
魏可指出,随着国内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银行理财业务也将逐步回归到“代客理财”的本质,而基于风险定价的结构性产品符合这样的要求,是银行理财产品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
投资难度高
对银行理财客户来说,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高出其他种类理财产品,对他们的吸引力很大。
但理财分析师也提醒投资者,挂钩标的丰富是结构性产品的一大优势,包括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债券价格、商品价格(如原油和黄金)、基金,以及各类指数、费率、信用,甚至衍生品自身(如期货、期权),以及这些标的组合都能成为结构性产品的挂钩标的。“但是,很多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挂钩市场本身风险较大,投资者较难把握市场行情。”
据魏可介绍,根据挂钩标的的表现,常见的产品结构有三种:一是看涨看跌型,即产品挂钩单一资产(或一篮子资产)价格,产品最终收益与挂钩标的的表现正向(或负向)相关,这是结构性产品最简单的设计方式。二是波动型,即挂钩标的资产涨(跌)幅的绝对值,不论标的资产是上涨还是下跌,投资者都有可能获得较高的收益。三是设定区间型,即在投资过程中,对标的资产的价格表现即不单纯看涨,也不单纯看跌,而是设置一个价格运行区间:在挂钩标的价格观察期内,若价格落入此区间,则投资者获得高收益;若价格运行在区间之外,则获得较低收益或零收益,这类产品适合在标的资产价格的盘整期间发售。除了设置单一区间,设置多区间的结构性产品发行数量也较多,设置多个区间能增加投资者获得收益的可能性。
看到如此多的产品设计,令向吴先生这样的普通银行投资者颇为头疼。
注意承受力
虽然结构性理财产品非常复杂,投资难度高,但依然有技巧可循。
魏可指出,在不同设计的产品中,看涨看跌型结构性理财产品需要投资者判断标的资产走势的方向,一旦方向判断失误,最终收益可能为零,甚至为负。这就需要投资者有自己的专业判断。波动型结构性理财产品很好地规避了方向选择的问题,产品最终收益只与波幅绝对值的大小相关。
有理财分析师还提醒投资者,与参与其他理财产品一样,投资结构性理财产品时投资者也需要挑选符合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
魏可介绍,近两年来结构性产品在设计层面更注重风险控制,保本机制明显增加,尤其是外资银行,近两年来结构性产品出现了“保本化”趋势;在期限设计方面,产品期限有所缩短,这也能有效降低投资风险;结构性产品在挂钩标的选择、结构设计等方面更贴近国内市场,整体风险有所降低。
而从挂钩标的来看,挂钩汇率、利率结构性理财产品风险较低,这两类产品也是结构性理财产品市场上的主力,截至2013年8月,挂钩于汇率的产品市场占比达到30.82%,其次是利率挂钩标的,市场占比为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