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沥青期货挂牌交易 原油期货还有多远?

2013年10月09日 16:05    来源: 新华网     陈云富 姚玉洁

  作为全球首个沥青期货品种,石油沥青期货9日正式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挂牌交易,我国石油能源期货序列再增一个新“成员”。

  专家表示,包括沥青、动力煤等多个商品期货品种在年内相继上市,使市场对期货市场的发展再度充满信心,同时对原油等重量级产品上市步伐的加快也充满期待,作为石油能源产业链最上游的产品,原油上市期货还有多远?

  沥青期货提供价格风险管理工具

  继国债、动力煤之后,年内期货市场又一新品种石油沥青期货9日正式登陆上期所交易,与此前上市品种有所不同,石油沥青期货是国内首创。

  和众多商品期货上市首日的轨迹一致,石油沥青期货盘中亦冲高回落,市场交易活跃,首批挂牌的8个合约早盘交易量超过了20万手。

  “石油沥青之所以上市期货品种,一方面是价格波动较大,一些年份中价格波动幅度甚至达到80%以上,另一方面,石油沥青行业中间商对价格风险管理的需求较为强劲。”安迅思息旺能源信息经理李耀华说,沥青的下游用户多为公路业主,采购通常按照固定价格合同,在市场行情复杂的情况下,相关行业需要期货工具进行套期保值降低风险。

  国泰君安期货研究员谢龙也告诉记者,过去几年国内市场沥青的消费总体保持了增长。统计数据显示,过去6年沥青的消费量累计增长了57%。“由于消费特点的影响,石油沥青的需求有明显的淡、旺季之分,比如北方地区,工程的施工往往集中在几个月,短时间内需要大量的产品,如果没有风险管理工具,相关业者就需要承担较大的价格波动风险。”谢龙表示。

  在分析人士看来,石油沥青上市,一是可以起到价格发现的作用,使价格公开化、透明化,二是为沥青企业提供价格风险管理工具,满足企业的套期保值需求,三是进一步完善了国内石油能源商品期货序列,提升我国在亚太地区石油类商品的市场影响力。

  期市规模站上200万亿元

  除了石油沥青,今年来国内期货市场已上市了动力煤、国债等“大品种”。业内人士预计,随着新品种的陆续上市交易,国内期货市场交易量、交易额再创新高已成定局。

  来自中国期货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1-9月份,全国四大期货交易所累计成交近16亿手,累计交易额206.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55%和72%,双双创下了有统计资料来的新高。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可以说是行业的一个拐点。”光大期货研究所所长叶燕武表示,金融危机使更多企业和投资者意识到了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同时政策对期货市场对冲实体和金融风险的定位也逐步明确,也推动了一系列与金融和实体相关联的产品相继上市。

  “金融业的改革创新从证券行业锚起,逐步蔓延到保险、租赁及期货等各个子行业。”招商证券的分析则指出,作为与资本市场高度相关的期货业,在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降低金融波动风险、丰富市场投资工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证券业的“一条腿”已经大步迈出,期货业的创新改革势必会跟上。

  据了解,目前一方面期货市场中包括铁矿石、热轧卷板等新产品“排队”待上市,另一方面包括期权、商品指数等交易形式也在紧锣密鼓筹备。“期权和指数的上市会使得投资者的套期保值更有效率,期权可以降低投资成本,指数期货则会增强期货规避风险的适用性。”业内人士指出。

  原油期货上市可期

  业界专家表示,石油沥青期货的上市,更重要的是承担起为原油期货积累经验、探路的重任,其交易、结算、规则设计等方面与原油期货具有相似之处。作为全球第一大宗商品,并被国内众多业内人士寄希望于争取亚太时区定价基准的期货品种,原油期货的上市究竟还有多远?

  上期所有关负责人也表示,沥青是原油的下游品种,价格受到原料价格影响,长期看与国际原油价格呈现一定的联动关系,其上市将有助于为原油期货上市起到先导的作用。

  “实际上,原油仿真交易已经运行三个季度,上市条件逐渐成熟。”在一些分析人士看来,尽管国际化的原油期货上市需要相关的市场准入、外汇税收以及海关等政策提供配套,但随着上海自贸区的运转,开展原油期货交易已无障碍,上市应已不远。

  目前中国证监会已同意上期所在自贸区内筹建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承担推进国际原油期货平台的筹建工作。“交易所将积极贯彻政策精神,在自贸区既定的法规框架内,近期抓紧落实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工作,加快推进原油期货国际平台的建设。”上期所有关负责人也表示。

  复旦大学能源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吴力波说,在宏观上,通过国内期货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套利机制影响国际油价,将我国的需求因素正确反映到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趋势中去,这对我国争取国际石油定价权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与石油战略储备的相互配合,必将大幅提高我国应对价格波动风险、保障能源安全的能力。


(责任编辑: 魏京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