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带动新一轮外贸企业涌入热潮,有望催生人才新需求。专家认为,自贸区建设凸显金融服务、高端航运及文化贸易等人才缺口,优质人力资源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促进外贸企业井喷增长
记者从自贸区获悉,区内部分门类新增企业数量和注册规模已呈井喷式增长。仅在试验区内文化贸易基地,自贸试验区挂牌前,9月新增企业注册资本108.45亿元,新增入驻企业15家。
高效开放的审批流程和准入政策正吸引海内外投资热情。据了解,即使在国庆假期首日,自贸区综合服务大厅接待咨询317人次,试验区官网日均访问人数1.4万,是原上海综合保税区网站访问量的7倍。
而国庆假期后,佳士得(上海)外高桥有限公司、中国图书进出口上海浦东分公司、上海华谊兄弟文化艺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也将陆续进驻。
此前,泰国正大集团、保时捷等已在区内出资设企,涵盖金融、文化、通信及跨境电商等行业。而花旗、星展2家外资银行也已获批设立区内分支机构。
“相较传统货物贸易,自贸区向离岸金融、文化贸易、股权投资服务等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倾斜,从而对配套政策提出更高要求。”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说。
凸显人才“新热点”
业内人士表示,自贸区服务业升级正凸显人才新需求。外贸企业涌入催生行业热点及人才需求的同时,也将带来国际人才资源新一轮竞争。
截至目前,上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量已多年居内地之首。东浩集团上海外服公司董事长李栋介绍,作为我国最早的对外人才服务公司之一,上海外服已为2.5万余家中外企业的105万名员工服务。
不过,如何在开放中实现人才率先就位,仍存在新挑战。“国际领先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中,80%已进入中国市场。如果满足现状,很难保持‘领跑者’地位。”李栋指出,优质人力资源的国际竞争将日趋激烈。
按“十二五”规划,2015年上海整个金融市场交易总额将达1000亿元人民币。尽管上海已是少数金融市场较完备的城市之一,人才配备仍显稀缺。
比如,拥有1000万左右人口的纽约、东京等金融贸易中心,至少拥有10%的金融类人才,即约100万人。而在常住人口约2400万的上海,金融专业人才数年前刚迈过1%关口。
“首家自贸区选址于上海,一定程度上表明上海在人才等资源储备方面具有优势。但也要看到,离岸业务、贸易服务等新兴业务仍存在较大的人才需求缺口。”浙商研究会名誉会长曹大立说。
打造“国际人才自由港”
专家认为,伴随自贸区设立,人才需求将保持信息化、多元化态势。外资“新高地”在融通资本的同时,有望成为人才汇聚的“自由港”。
据介绍,各国自贸区除对人员出入境提供办理证照、签证以及通关最大便利外,均有成熟的外籍、外包人才服务链。在曼哈顿下城金融区所在的纽约,外籍工作人员占人口超过5%。招揽人才覆盖本土全境,其“猎头”更遍及全球。
而在上海这一国内最大的对外人才服务市场中,金融、贸易、航运等复合型人才也有望持续走俏。经过十余年扩展,上海外服已建立17个区域公司,服务网点达320个。“将继续致力于助力人才集聚,服务自贸区参与国际人力资源竞争。”李栋说。
有数据显示,仅就金融从业领域而言,上海人才年缺口达10万名。李栋表示,上海外服近3年营收年均增长32%,也凸显出企业及人才市场的发展潜能。
曹大立认为,把握自贸区建设带来的人才新机遇,要义在于引进与培养并举,引导本土人才服务产业链成熟运作。专家认为,自贸区人才服务需实现从“立足上海”到“辐射全国”的转型,促进多元专业人才配置不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