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是中国深化改革所必须闯过的一个关口,从目前来说,它还具有试验性质,一旦试验成功,很快将会推向全国,因此,它对全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具有探路者的作用,其意义不可低估。”
日前,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上海挂牌成立。中国的新一轮改革由此扬帆启程。
建设上海自贸区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对于中国在新形势下参与国际竞争,参与世界经济规则制定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正面临一个重要的转折关头。从国内来说,原来劳动密集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经济结构调整面临各方面压力,推动改革的阻力越来越大。就外部世界来说,在金融危机以后,美欧等通过建立区域经济和贸易安排,正在将本国经济所面临的压力外推。面临这种国内外经济格局产生的变化,中国要取得突破,就必须参与到全球经济秩序的确立当中,这就必须建立起与世界的“共同语言”,也就是要让国内的经济管理体制与世界各国的经济管理体制能够产生协调作用,特别是中国现有的整套涉外经济管理制度和相关规则,必须与国外通用的管理制度和规则保持一致。这种体制创新对我国现有经济管理制度将形成较大的冲击,从而推动中国必须闯出一条改革新路。
上海自贸区是在原先的保税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是它同保税区甚至改革开放初期建立的经济特区又有本质的区别。无论是经济特区还是保税区,都是在原有制度框架下运行的,是政府的一种特殊监管区。比如保税区所实施的法律法规都和国内其他地区一样,只不过在某些方面给予优惠待遇。经济特区则是由国家给予一些特殊政策,而随着全国范围内的改革发展,这些优惠措施的效果正在减退。但自贸区原则上则要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方针,尽管上海自贸区还不可能像香港、新加坡那样成为完全自由开放的区域,但是它的自由度却应该是国内最大的。中央这次特别强调,建立上海自贸区不是由中央给予某些特殊政策,而是让上海去试验国际惯例,为中国改革开放探索经验教训。就目前已经看到的上海自贸区的蓝本,很多决策已经不能由上海地方政府来实施,全国人大因此为自贸区的建立放弃了某些法律,而它的直接领导权也在国务院,所以自贸区必须以“中国”来挂名。
建立上海自贸区,最大的亮点在于建立“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也就是政府在行业准入上的一系列审批制度将基本放弃。回顾中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得失,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主线,改革的成果与政府的放权呈现出一种正相关关系,凡是政府放权充分的地方,改革的成果就比较显著,凡是政府管得太多、卡得太紧的地方,改革就显得举步维艰。因此,本届政府建立以后,一个重要的改革举措就是简政放权,以此来向市场释放被权力禁锢起来的活力,已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而上海自贸区实行的“负面清单”则将基本上终结政府审批的制度,完全由企业来自行决定是否进入市场。这种管理模式也与国际准则相一致,国外的实践已经证明,它更有利于吸收投资,也更有利于市场的形成和成熟。但是,这种以政府放权为前提条件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对于政府来说无异于一场革命。长期实施的政府审批制已经使我国的各级政府出现了“经济人”的色彩,形成了与民争利的习性,因此,这种改革需要政府具有壮士断腕的勇气,与政府在市场中的既得利益告别。
上海自贸区是中国深化改革所必须闯过的一个关口,从目前来说,它还具有试验性质,一旦试验成功,很快将会推向全国,因此,它对全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具有探路者的作用,其意义不可低估。中央将这样一块试验田放在上海,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上海作为中国一个社会经济十分发达的城市,具有进一步改革开放的良好的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现在,对于上海来说,要坚定不移地立足国家战略和全局利益,统筹谋划、稳步推进自贸区各项改革任务,绝不能被本部门本地区的局部利益所羁绊。要在把握重点上合力推进,在制度创新上做好文章,在落实推进上下足功夫。通过我们的艰苦努力,为早日建成自贸试验区、为上海转型发展、为实现国家战略作出贡献。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