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厉以宁:宏观调控不能取代改革

2013年09月27日 16:03    来源: 羊城晚报    

  在自贸区、金融改革等制度红利释放被广泛关注的背景下,昨日,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做客中山大学“岭南大讲堂”,深入阐述了他对宏观调控、土地确权、城镇化、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改革等中国经济七大热点问题的思考。厉以宁认为在改革问题上中国仍要及时推进,宏观调控不能取代改革,同时改革要注意中国的特殊性。

  避免宏观调控依赖症

  厉以宁认为,中国经济在近几年中出现一个现象,那便是宏观调控承担了超出了其理应承担功能的责任,“这造成了宏观调控依赖症,经济中出现通货膨胀、出现经济减速甚至房价上涨都依赖宏观调控,时间久了甚至出现既然宏观调控这么有效,还要改革做什么的声音”。

  “但实际上经济和人一样,一个健康的人应该主要是由内在机制发挥作用,必要的时候可以打针吃药,但不能过度,经济的顺利发展也主要应该靠理顺内在机制,偶尔配以政府的宏观调控”,厉以宁表示,“改革的作用正是健全经济的内在机制,宏观调控只是作用于经济的外部力量,两者颠倒过来、过多地使用宏观调控就容易造成经济的大升大降,大起大落,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改革的步伐”。

  没必要再加大投资力度

  厉以宁认为,要健全经济的内在机制,改革是不能拖延的,越拖改革的代价越大、成本越高、着手的突破口越窄。其同时认为,当前7%-8%的经济增速仍是中等偏上速度,没有必要再加大宏观调控和投资的力度,就算要加大投资方向也应该是技术创新、促进民营经济增长、改善环境生态等等。

  在改革的问题上,厉以宁还认为中国应考虑自身特殊的国情。“我们面临的是双重转型,第一重是经济发展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进而到现代化的发展转型,第二重是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型,这种双重转型叠在一起的情况在全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上没有先例,因而西方的很多经济理论照搬到中国显然是不适用的”,厉以宁表示。

  厉以宁认为上半年国内出现的“钱荒”问题正是中国经济特殊性的典型例子,“根据货币学派的理论,需要控制货币流通量不能太大,这是根据国外发达市场经济的经验得出的结论,但是中国还存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这个过程把大量的农民卷入到市场经济中来,原来不需要通过货币来实现的交易现在需要了,这必然要求货币流通量加大,而发达国家农民进入市场几百年前就完成了”。记者吴海飞


(责任编辑: 郑海斌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