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宏观调控:稳增长调结构并重

2013年07月22日 09:04   来源:南方日报   谭炳才

  今年以来,我国、我省经济增长继续放缓。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6%。我省一季度经济增长8.5%,二季度增长估计与一季度持平。新一轮经济放缓,是受需求减弱、产能过剩和政策调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基于我国、我省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动力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后期的发展仍然具有较大的潜力和条件,估计短期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我国和我省可望实现全年GDP增长7.5%和8%的预期目标。

  经济增速回落既是主动调控的结果,又是发展规律使然

  当前经济增速回落,除了世界经济复苏总体缓慢,一些国家实行超量化的宽松货币政策,倒逼人民币升值,劳动成本上升,出口难度加大等客观原因外,还有就是宏观政策主动调控的结果。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经济增长进入结构转型阶段,潜在生产率必然下降的规律使然。从国际经济演变趋势来看,当一个国家经过较长时间高速增长后,人均收入达到5000至1万美元的时候,经济潜在增长率将会下一个较大台阶,进入由高速增长阶段到中速增长阶段的转换期。例如日本从1951年到1971年20年保持年均9.2%的经济增长率,新加坡从1967年到1987年维持了20年8.6%的经济增长率,韩国从1977年到1997年维持了20年7.6%的经济增长率。这些追赶型经济体,在人均收入达到8000美元左右时,几乎无一例外地出现增长速度的自然回落,回落幅度在30%—40%。过去32年来,我国经济平均每年增长9.9%,2012年我国人均收入已达6500美元,正在迈向1万元的结构转换时期,经济增长下滑属规律使然。从当前经济走势看,经济增长基本稳定在正常区间,符合现阶段我国、我省经济成长的阶段性特征。

  稳增长是稳当前,调结构是顾长远

  稳增长就是要稳定经济增长的预期,防止经济过快下滑。有研究机构做过测算,GDP只要低于7%,失业人员会大批增加,会造成社会不稳定,还会带来企业破产、财政减收等诸多社会问题。可见,稳增长对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是稳当前的重大战略举措。

  调结构就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世界经济发展实践证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能够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目前我国、我省经济结构很不合理,三次产业比例分别为10.1∶45.3∶44.6和5.0∶48.8∶46.2,第一产业比重大,基础不稳定,生产方式落后,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严重不合理,制造业比重偏高,轻工业产能严重过剩,加工工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产能落后、研发能力不足;第三产业占比偏低,内部结构不合理。而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早已调整到位,产业国际竞争力强。如美、英、日三国,1980年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2.5∶33.4∶64.1,2.2∶42.6∶55.2,3.7∶41.9∶54.4,到2005年已调整为1.3∶22∶76.7,1∶26.2∶72.8,1.7∶30.2∶68.1。从低级走向高级的演变过程看,三国的一产、二产所占比重不断减小,三产不断增加,2005年时三产占比已达70%左右,目前已达80%左右。拿我国、我省三次产业比例对比分析,产业结构优化的程度还不如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可见调结构的任务相当艰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产业竞争力落后的原因,也是为什么要调结构的根本原因。

  稳增长是稳当前,调结构既顾当前转型升级,又顾长远提升产业竞争力。稳增长与调结构,是当前宏观调控两大战略任务,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目前世界产业布局重新分工调整,这正是我国、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好之机。鉴于调结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宜及早调、下决心调,甚至牺牲一点速度也要调,这既是产业发展规律使然,也是自身加快发展提升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下半年调控仍需防范经济放缓可能引发的风险

  当前欧债危机远没结束,并有蔓延之势,欧洲经济已陷入二次衰退,下半年估计会进一步加深。同时,美国、金砖四国经济在减速,全球经济在下半年会面临更大下行压力,估计在未来三五年,全球会出现低增长的态势。这将拖累我国、我省出口增长。另外,内需特别是制造业的投资、房地产的投资都在减速,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不可忽视。从宏观上看,本轮经济下行在很大程度上是趋势性的、结构性的下行,是潜在增长率下移的规律性作用,要想通过以往刺激政策使经济重回高增长很难,也完全没有必要。要延缓潜在增长率下降,通过加大改革释放微观活力来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是最明智的选择。为此,要按李克强总理在广西调研时提出的宏观调控要让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的要求,将稳增长和调结构结合起来,确定经济回落的底线,保留政策适度放松的空间、弹性和储备,防范经济放缓可能引发的风险。


(责任编辑:刘佳)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