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表示,风险评估不作为理财合同的一部分,如果客户需要依风险评估来维权会比较困难
季末时点临近,理财产品再次肩负起揽储重任。
《证券日报》记者近日对银行理财产品销售中的风险评估展开调查并发现,大多数银行的风险评估指标一般都设有财务状况、投资经验、投资风格、风险承受能力等项目。但在风险评估的各个环节中,不同的银行评定标准不一,即使是同一种产品也可能出现不同的风险评级。
在北京市北三环某股份制银行的营业网点,当记者表示拟购买理财产品后,该行理财经理向记者推荐了一款短期非保本浮动利率理财产品。填完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估之后,当记者询问测评结果是否符合上述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时,该理财经理表示,记者的投资类型属于稳健型,可以购买此款产品。但记者注意到,自测评开始到结束,该理财经理并没有细看测评表。
在另一家上市银行网点内,负责销售理财产品的大堂经理则直接表示,“我们银行的理财产品风险等级都较低,即使是老大爷、老大妈都可以购买,风险评估对购买产品影响不大”。但记者发现,该大堂经理向记者介绍的两款产品都是非保本浮动利率产品。
当然,也有部分银行对风险评估较为严格。
在建设银行某网点,理财经理表示,第一次购买理财产品必须先进行柜台测评,如果不合格只能购买风险等级较低的产品,柜台测评也由计算机进行,测评完成后系统会自动生成测评结果。一般情况下,保本的产品不用进行风险测评,但是非保本产品必须进行测评。
此外,影响测评结果的多个环节中都存在弹性。首先,银行在风险测评的题目设置上有很大的灵活性;其次,在测评结果的评估方面,各个银行也各自为政;第三,银行可以对自己开发的产品进行不同的风险级别的鉴定,一款高风险产品或许就被定义为稳健型产品。
北京市建豪律师事务所银行业务律师廖宏浩告诉记者,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从本质上说与银行的资本运作能力和投资水平等因素有关,面对市面上较多的银行理财产品,从监管的层面来制定统一的风险测评不太可能,也不现实。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银行每到季末或年末,都会推出一些高风险高利率产品,多数客户会奔着理财高收益选择购买,但并不在意高风险,银行迫于揽储压力和存贷比考核压力也不会很重视风险测评。
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16家上市银行中,有5家银行的存贷比超过了70%,其中招商银行的存贷比更是高达74.996%,几乎约等于监管红线设定的75%;交通银行的存贷比也达到了74.44%,迫近了监管指标。上述16家银行中,共有包括招商银行、交通银行在内的8家银行存贷比较一季度末有所上升。
记者还注意到,临近9月底这一季末考核时点,商业银行由力推短期理财产品改为主打中长期。
截至9月21日,北京地区在售的理财产品中,收益率超过5.5%的共有31款产品,其中仅有3款产品的时限低于180天,其余产品均为中长期限。
“目前发行的理财产品,三个月期限以内的只能解决银行三季度末这一时点的流动性需求,但实际上,目前银行都在为年底这一最困难的时点储备资金,因此半年以及以上期限是高收益率产品的主打时限”,一位股份制银行有关人士向记者解释了理财产品揽储手法改变的核心原因。(详细报道见B1版)
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航天展览会昨在京开幕
9月23日,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航天展览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本届大会主题为“推动航天发展、造福人类社会”,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等国的航天机构和世界知名航天企业参展。中国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等单位及部分高校也集中展示了中国航天最新成果。图为当日观众在展会上体验“海鹰”系列航天服。(云 珠)
新华社发(王京生 摄)
(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