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陈波:国有银行都应进驻自贸区 最早适应者最能获利

2013年09月23日 06:45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陈波:国有银行都应进驻自贸区 最早适应者最能获利

  意义堪比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进入挂牌倒计时。

  更宽松的政策,更开放的尺度,使全球各路机构、资本跃跃欲试,要在这里抢占先机。国内的工行和浦发行、国外有着269年历史的波罗的海交易所,都瞄上了自贸区这片蓝海,并率先行动起来。

  不过,自贸区最受关注的还是金融领域改革,目前进展如何?政策上将有哪些创新和突破?我们也可听听专家的解读。

  上海自贸区挂牌在即,各界正在期待有关细则出台。近日,浦发银行发出公告,表示董事会“同意设立‘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分行’,并报监管部门批准后实施”。中行、交行亦纷纷传出欲在上海自贸区设立一级分行。

  日前,上海财经大学世界经济与贸易系副主任、上海自贸区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波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指出,国有银行都应进驻上海自贸区,在未来全面放开自由竞争的背景下,最早适应的银行一定会是最获利的银行。他还表示,对申请进入上海自贸区的外资银行应该降低门槛,鼓励进驻;同时放松对外资行的部分管制,给予他们与国有银行平等的待遇,引导外资、中资银行在上海自贸区的自由竞争。

  建议国有银行都进入

  “我建议所有的国有银行都要进驻上海自贸区,他们需要经历境外自由竞争的洗礼,如果将来对外全面开放了,最早适应的银行一定会是最获利的银行。”陈波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现在国有银行没有动力去做各种各样的金融改革尝试。”

  陈波表示,在目前金融管制较严格、相对封闭的背景下,希望国有银行通过自身努力来提高自己的服务效率、转移自己的利润点,这很难实现。

  “发达资本市场银行很少靠息差挣钱。我国自1996年启动金融改革,历时17年,但是在封闭条件下,改革很难出成果,必须要通过外来刺激才行。”陈波说,“必须鼓励国有银行在上海自贸区开展业务,参与自由竞争,没有经验可以学,不能躲。”

  同时,陈波认为浦发、中行、交行力争加入上海自贸区实属各取所需。

  “中行因其国际业务特色,上海自贸区对外开放的契机对中行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浦发早在没有上海自贸区概念之前,就进行过一些突破性尝试,此次上海自贸区设立,浦发又是官方准备要进行大胆金融尝试的指定机构;交行则希望能够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突破点。”陈波告诉记者。

  给予外资行平等待遇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对在沪外资行而言是一项很大的利好,“允许外资银行在上海即将成立的自由贸易区内设立全资子公司”等消息也被传得沸沸扬扬,花旗、汇丰、渣打等长期与内地合作的外资银行纷纷对加入上海自贸区表现出极大兴趣。

  对此,陈波认为外资行加入上海自贸区自由竞争是好事,但前提是必须放松对它们的限制,同时进入门槛不应太高。

  “没有必要设定过高的准入门槛,如果大部分在华外资行进不去,谈何自由竞争?不竞争我们就失去了自贸试验区的意义,必须百家争鸣。”陈波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同时,一旦准许外资行进入上海自贸区,必须给予它们与国有银行平等的待遇,不然上海自贸区的实验效应就不强了。”

  “如果外资行没有足够的授信,在上海自贸区里就很难开展业务,资本项目不能自由开放将导致外资行手中人民币不充裕。”陈波告诉记者,“外资行的服务项目不受限制,但是它们因没有足够人民币,服务能力受到限制,那就谈不上与国有银行自由竞争了。”

  外界猜测,外资行进入后,其境外销售的针对个人投资者的金融衍生品或许会在上海自贸区内销售。

  不过陈波认为短期内可能性不大。“这一定会是趋势,但是短期内不会出现,步子迈得太大,毕竟个人的金融行为相比企业更难监管。”他表示,“以金融保险、商业保险放开为例,如果对个人的话,我猜测也可能只针对上海自贸区内的企业,比如以企业为单位来进行购买。”

  首批试点或较少涉及金融

  曾有媒体报道,上海自贸区涉及金融开放、融资租赁、发展电子商务等共计有19大类98项改革内容,先期有56项试点,今年底前再启动剩余42项试点。

  “上海自贸区方案首批试点的肯定是航运、仓储、物流领域,金融领域也会试点,但是阻力大,或许不会首批推出。”陈波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说。“首批试点首选航运、仓储、物流这些领域,因为做起来没太大风险,阻力也很小,相当于保税区的升级版。上海自贸区前期试点可能偏重于自贸区内发生的实体业务,诸如进出口公司、出口加工型企业等类似企业。”

  陈波认为,金融的试点或因遭遇的阻力较大而推后,试点刚开始的开放程度也不会有大家期待的那么高。“金融一定会试点,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倘若试点放得太快,内地银行能不能经受得起这么大的冲击,金融监管机构是否来得及适应这种新的监管环境,所以金融试点的节奏可能会是‘小步快走’。”

  “比如外汇,可能会允许一定额度内的自由兑换,我个人强调的是必须与实体业务相关,因为这样比较容易总量控制,不太可能出现大额波动。”陈波告诉记者,“因为金融资本的进出很难管理,内地也没有经验,包括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在这方面的管理也不能说是完善的。”


(责任编辑: 马欣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