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中国式养老”终结后

2013年09月17日 08:12   来源:杭州日报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汪峰苍凉而又高亢的音乐永远可以把人带进一种悲悯的情绪中,“老无所依”如何变得“老有所依”,既是物质方面的考验,也是精神层面的挑战。

  而一旦涉及“养老”的话题,也总会在社会上掀起一阵波澜。毕竟,养老作为基本民生工作,关系着近2亿中国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和几乎每一个中国家庭。

  最近几天,清华大学某教授提出的“男耕女织式”养老方案引发社会各界的质疑和批评。相比之下,由国务院提出的“以房养老”方案,无疑要靠谱得多,也现实得多。

  “以房养老”是世界各国流行的一种养老模式,就是房主把拥有合法产权的房子抵押给保险公司或银行等商业机构,这些商业机构按照评估得出的房屋价值,按月付给房主养老金,直到房主去世,房子产权归商业机构所有。

  于是,有一部分金融机构开始尝试吃这个“螃蟹”。

  中信银行推出了“养老按揭业务”,具体是指老年人本人或法定赡养人以房产作为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老年人养老用途,银行核定一定贷款额度后按月将贷款资金划入老年人账户,由老年人用于支付相关养老费用。借款人只需按月偿还利息或部分本金,贷款到期后再一次性偿还剩余本金。如果到期后不能偿还本金,将以所抵押房产处置后资金偿还银行贷款。

  与国外的做法稍有不同,由于国内住房用地的使用期限最长只有70年,以及银行处置客户房产的难度等因素,银行设置了比较严格的规定和较高的准入门槛。以中信银行“养老按揭业务”为例:养老按揭贷款最长期限为10年,贷款必须用于养老。而且,贷款额度首先要看房子评估的价值,银行是按照房子评估价值的70%,做一个抵押率。此外,银行还要看客户还款的能力,每个月最高给客户2万—5万元的贷款金额养老。

  事实上,在一个高度市场化的社会,养老模式的商业化,确是大势所趋。按照纯粹的理论推演,“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可谓好处多多。

  一方面,这种模式可以盘活沉淀的存量住房,提高整体性社会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老年人更便捷地增加“财产性收入”,从而优化自身经济状况、改善晚年生活品质。

  毕竟,一个健全的社会,既需要有基本的公共养老体系兜底,也有必要开启产业化、商品化之路为老年人提供更多元、更高阶的选择。

  尤其是当我们看到“养儿防老”这样的“中国式养老”越来越不靠谱的时候,多为自己找一条出路,其实是件好事。


(责任编辑:华青剑)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