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显示,除光大证券外,上市券商8月全部实现盈利。值得关注的是,券商的利润构成发生转变,新业务占比持续上升。业内人士同时认为,虽发生光大“8·16”事件,但近期证券资金账户消费支付功能试点扩容、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国债期货上市等重大创新工作稳步推进,券业未来发展存在强劲的推动力。
信用交易业务贡献度增加
19家券商当中,光大证券8月业绩报亏拖累了券商板块整体表现。但除了光大证券外,中信证券环比意外大幅下滑,广发证券超过中信证券和海通证券跃居首位。
光大证券月数据显示,公司营业收入为-5.37亿元,净利润-5.23亿元,光大资产管理公司营业收入1417万元,净利润617万元。光大证券表示,亏损原因为,“8·16”事件后,公司处置了部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导致当期投资收益出现较大损失。根据光大证券同日公告显示,公司“8·16”事件中为对冲风险而购入的股指期货空头合约,公司可自主决定在市场平仓。截至9月6日收盘,上述股指期货空头合约已全部平仓完毕。经初步核算,该部分合约平仓损失约为430万元。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光大证券持仓情况尚不清楚,但该公司收到的巨额罚单无疑是最大的影响。
广发证券8月以营收5.04亿元、净利润1.57亿元领衔,超过了海通证券的营收4.96亿元、净利润1.84亿元。中信证券的营业收入排名第三,为3.32亿元,净利润1.1亿元。从中信证券半年报来看,四大板块营业收入三增一减,其中证券承销业务收入大幅下滑,与上年同期相比,收入下滑41.39%,为6.3亿元。IPO暂停对中信证券的影响可能远大于海通证券。另一方面,去年下半年以来,中信证券加大了财务杠杆,大量发行短期融资券和美元债,需承受汇率损失且利息支出大幅增加。此外,受IPO暂停影响,方正证券、长江证券、山西证券的投行子公司皆报亏损。
券商中期业绩的滑落自7月开始逐渐企稳。继7月上市券商业绩全部实现“转正”后,经营状况有望继续获得改善。很多券商信用交易业务对利润的贡献度逐年增加,作为传统业务的代理买卖证券业务,今年上半年净收入340.47亿元,其中融资融券业务利息净收入66.87亿元。在各主营业务收入中,融资融券业务利息净收入排在代理买卖证券业务与证券投资收益(含公允价值变动)之后,成为第三大利润来源。
中信证券今年上半年的融资融券业务收入已超出2012年全年水平,仅利息收入已达7.1亿元。海通证券、华泰证券、广发证券、招商证券等4大券商的两融业务在今年上半年也分别实现利息收入4.4亿元、4.5亿元、4.2亿元和3.95亿元。业务占比上看,招商证券以13.6%的比例位居上市券商榜首,其次是华泰证券和中信证券,分别为12.4%和11.8%。
制度红利影响深远
近日整体涨幅落后的券商板块集体发力。业内人士认为,业绩最低迷的时间已经过去,随着新产品新制度的推出,对券商行业的利好会越来越强。
业内人士表示,光大事件后,监管层对于行业的风控合规工作无疑会有所加强,尤其是在量化、策略投资领域。但是,量化策略投资业务作为一项创新业务,在行业总收入贡献中的比例还很低。即使这项业务受到了超出市场预期的管制而发展停滞,对于行业整体的影响也是非常有限的。
证券业创新的大趋势不会改变,这已成为各界的共识。证券资金账户消费支付功能试点正在扩容、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正在扩大、国债期货已经上市、新三板建设加速……各类重大创新工作均在稳步推进。
此外,两融业务标的扩大也将给市场和券商带来更大的机会。9月16日,沪深交易所将正式实施融资融券业务标的证券范围的第三次扩容,标的股票数量将由原有的494只增加至700只。此次新增的206只标的股票中,中小板和创业板股票有85只,占全部新增股票的41%。这对满足投资者需求和增加券商的佣金收入、利息收入十分有利。从半年报数据来看,18家(太平洋证券未开展)开展两融业务的上市券商今年上半年两融息费收入33.0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8.7%。
分析人士表示,新三板业务、股票期权、资产证券化等业务都将在未来的3-5年有望为券商带来丰厚的增量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