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恢复“T+0”呼声渐高 需要配套措施跟进

2013年09月01日 09:20   来源:新华网   桑彤

  “8·16”光大证券异常交易事件,再次引发了“T+0”交易制度是否应该推出的讨论,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值得人们深思。

  恢复“T+0”呼声渐高

  “通过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市场逐渐形成共识,应加快推出‘T+0’机制,减少因缺乏纠错手段导致的市场风险。”上海证券交易所对于市场质疑的回答点燃了人们重启“T+0”交易的希望。

  证券板块次日应声上涨,显然是对这一预期的向好回应。在此刺激下,海通证券、西南证券、东吴证券和国海证券26日的涨幅均在6%以上。

  所谓“T+0”是一种证券或期货交易制度,通俗来讲指当天买入的证劵或期货可以在当天卖出。

  其实,早在1992年5月和1993年11月,上交所与深交所曾分别实施了“T+0”交易制度。由于当时市场股票交易标的较少,加上当时各项监管制度也不完备,A股市场经历了疯狂的炒作。沪深交易所从1995年1月开始对A股市场停止了“T+0”的交易方式,改为实行“T+1”交易。与这一政策同时出台的,还有对股票实行10%涨跌停板制度。

  在申银万国市场研究总监桂浩明看来,当初下决心废除“T+0”确实有其苦衷。那时,股市总体上处于初创期,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机构投资者,市场上股价波动频繁,短线操作盛行,有的股票一天交易下来换手超过100%。这与管理层倡导的长期投资理念不符,而且股市的畸形活跃不但滋生了泡沫,也给实体经济带来伤害。

  “当时取消是考虑到投资者的利益,但我国股票市场不能永远定位在这一水平,随着机构投资者增加以及借鉴成熟市场经验,未来朝‘T+0’发展将是大势所趋。”上海财经大学证券研究中心主任金德环对记者表示。

  体现市场公平原则

  那么,重启“T+0”交易制度真如上交所所言能够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体现市场公平性吗?投资者对其认可度又如何?

  记者从新浪财经做的“您是否支持推出‘T+0’交易制度?”的调查上看到,有23495人投票,其中近82%的人支持推出“T+0”交易制度,近12%的人投了反对票。

  可见,多数投资者还是希望能与机构一样获得当天回转交易的机会。“在市场大幅下跌的情况下,机构可以通过期指进行卖空对冲风险甚至获取暴利;而散户不能挂空单,若能立刻抛售股票也是较好的处理方式,否则只能束手就擒。”国泰君安高级经济学家林采宜表示。

  在林采宜看来,流动性是股市的生命力,没有足够的流动性不是市场而是合约。“虽然市场可能会担心投机风再起,但交割时间的快慢从来都不是市场风险爆发的关键,衍生品的规格及杠杆的大小才是风险传播的主因。”

  应该注意到我国随着股指期货等衍生品的推出,以及量化投资的逐渐普及,投资者采取“T+0”交易所面对的情形比过去更加复杂,风险也将大得多。散户投资者更应该摆正心态、理性看待。

  “在市场投机色彩仍然很重的背景下,过去实施‘T+0’时所发生的问题,还是有可能再现。”桂浩明认为。

  金德环表示,“T+0”给机构投资者尤其是程序化交易带来了机会,中小投资者不一定能享受到这一“利好”。

  不过,林采宜强调,资本市场要给中小投资者平等的机会,中小投资者有权利也需要有渠道采取同样的对冲手段,这才符合公平原则。

  尚需配套措施出台

  事实上,恢复“T+0”交易的呼声一直不断,但迟迟未推出,监管层显然是有所顾虑。

  2005年《证券法》修订,取消了有关“当日买入的股票,不得当日卖出”的规定,意味着不再存在法律障碍。今年7月,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又称,A股“T+0”交易并不存在法律障碍,但尚未有推出时间表。

  不少专家认为,实施A股“T+0”交易,需要开展全面周密的准备工作,境外市场对股票日内回转交易也采取专门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我国目前尚未形成理性投资、价值投资的氛围,且投资者以中小投资者为主,因此“T+0”交易的风险管理和监控制度建立尤为重要,相关制度设计须比成熟市场考虑更加成熟。

  桂浩明指出,“T+0”会促使交易更加频繁地进行,在操作失当的时候,很容易给投资者带来更大的市场风险,同时“T+0”机制也会让投机行为有更大的运作空间。所以在考虑恢复“T+0”的时候,对其负面影响需要予以充分重视。

  “这就需要配套措施跟进。面对较大的系统压力以及可能爆发的巨大风险,交易所系统需进一步完善;而面对更为复杂的市场操纵行为,监管层的风险控制和监管力度应进一步加强。”林采宜说。

  此外,金德环认为,加强跨市场监管和引入熔断机制也极为必要。引入熔断机制将给市场一个冷静期,让投资者充分消化市场信息,防止市场或某一产品非理性的大幅波动,以维护市场的稳定。


(责任编辑:韦伟)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