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司半年报来看,公司一年以内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账款为5.9亿元,坏账准备为1254.49万元;有分析师称,该数额偏高
作为上市公司资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应收账款直接影响到企业营运资金的周转和效益。事实上,应收账款产生的原因很多,但从风险角度而言,会扩大企业资金链风险。
8月27日,老凤祥公布了其2013年半年报,报告显示,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高达18.2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3.5亿元增加35.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9亿元,较去年的3.1亿元增加24.8%。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老凤祥的应收账款也在攀升,达6.05亿元,占总资产比重为6.74%,而今年年初这一数值仅为2.6亿元,仅半年时间,应收账款便多出了3.45亿元,增长比例为132.37%。更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公司的应收账款金额就高达公司净利润的1.6倍。
对此,老凤祥解释称,由于公司下属三级子公司上海老凤祥银楼有限公司销售增加导致应收账款增加。
应收账款或来自赊销
虽然公司对应收账款的增加已经有所说明,但这一说明显得并不“具体”。按照常理来说,老凤祥的主营业务为生产经营金银制品、珠宝、钻石与相关产品及设备,工艺美术品等,属于消费品行业,而应收账款高企到底源自何种原因?
对此,《证券日报》记者联系了老凤祥的董秘周富良以寻求答案,但至昨日截稿时间,其电话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
不过,记者从一位业内人士口中获悉,“这类企业的应收账款主要来自于两方面,第一,像老凤祥这类企业有很多加盟商,这些加盟商一般都是拿货出售后才支付款项的,所以导致有些款项没有收回来;第二,像老凤祥这类企业有直营店,在各大商场里面开设销售柜台,很多时候销售款回款没有那么快,导致产生应收账款。这些赊销的理由都有可能是老凤祥应收账款产生的来源。”
那么,今年上半年老凤祥比年初多出了3.45亿元应收账款,是否正常呢?
对此,有不愿具名的分析师对记者表示,从今年上半年的市场趋势看,很多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都有所增加。例如,已经公布完半年报的创业板公司,355家上市公司应收账款总额达到775亿元,增加了32%。一方面原因是经济环境所致;另一方面原因是企业对于资金的管理所致。
“但应收账款比例增加,说明上市公司需扩大融资渠道及提高盈利能力,以缓解当前流动资金不足的情况”。上述不愿具名的分析师表示。
但是,正如上文所述,应收账款确实会扩大企业的资金链风险,企业要为这些没有到手的钱支付流转税。更为关键的是,很多坏账的“前身”就是应收账款。
坏账准备数额较高
据2013年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老凤祥按账龄分析法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账款账面余额为6.51亿元,坏账准备金额为5099.44万元;单项金额虽不重大但单项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账款账面余额为1000万元,坏账准备为500万元。上述两项账面余额后,合计分别为应收账款6.61亿元与坏账准备5599.44万元。
翻阅老凤祥2013年中报可见,上述的6.61亿元应收账款与坏账准备来自多方面,一年以内应收账款账面余额为5.9亿元,坏账准备为1254.49万元;一年至两年账面余额为1709.27万元,坏账准备为167.64万元;两年至三年账面余额为434.6万元,坏账准备为192.25万元;三年以上账面余额为3536.4万元,坏账准备为3484.93万元,以及上海中璞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所欠,虽不重大但单项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账款1000万元。
而在2012年中报中,公司的应收账款达6.5亿元。而按账龄分析法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账款为7.11亿元,坏账准备的金额为6081.44万元,一年期内应收账款账面余额为6.36亿元,坏账准备为1529.22万元。
对此,有分析人士表示,仅从公司一年以内的坏账准备来看,数额偏高。
据Wind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老凤祥的除上述坏账准备外,再加上其他应收款中的坏账准备合计共6553.4万元,而这一数据与2012年年报时水平持平。唯一不同的是,其2012年年报显示,转回资金为1311.19万元。而从老凤祥近几年的坏账准备合计数额来看,2011年年报显示为6962.93万元,转回金额为243.11万元。也就是说,未转回的金额,近几年时间内,每年均在5000万元以上。
据公司2013年中报显示,应收账款主要欠款人主要是一年以内或一年至两年的。其中,四川省九鼎珠宝首饰有限公司,全款金额为3052.4万元;上海中华铅笔联销公司为2869.93万元;杭州瑞祥珠宝有限公司为2174.46万元;重庆大美实业有限公司为1792.52万元;天秤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为1609.03万元。而这五家公司合计欠款1.15亿元,这一欠款占到公司应收账款总额接近20%。
此外,对于计提坏账,有分析师则表示,计提坏账比例说明上市公司短期内收债能力不足,长期应收账款较多。如果应收账款和计提坏账比例持续增长,这将对上司公司的日常经营及资金管理产生冲击,而上市公司股价将会在一定比例内呈下降趋势;如果比例增加下去,这将不利于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证券日报 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