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ETF两融成交活跃 指标意义失真

2013年08月09日 14:37   来源:中国证券报   王朱莹

  在融资融券市场上,目前已有14只ETF基金,它们的融资融券余额始终高居两融平台榜首,ETF已经在当前两融市场尤其是融券交易中占据了非常大的权重,也为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套利工具。

  据业内人士介绍,利用ETF进行套利的模式很多,主要有配对交易、反向股指期货期现套利、利用融券锁定分级基金折溢价空间等。不过,由于当前市场主体并不完善,交易量相比成熟市场仍有差距,ETF基金的两融情况尚不能成为投资风向标。但随着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参照成熟市场经验,融资融券市场未来将是重要投资参考。

  ETF融资融券成交活跃

  2009年以来,A股市场便步入了漫漫熊途,如今则在迭创新低之后整体呈现弱势震荡格局。在股指已在低位的情况下,有不少投资者借道融资融券平台融资做多抄底A股。截至8月7日,两市融资融券余额再度创出历史新高,达到2354.78亿元,其中融资余额高达2306.82亿元,而融券余额仅47.97亿元。

  从融资角度看,有两只ETF深受投资者偏爱。截至8月7日,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和华夏上证50ETF融资余额分别高达64.29亿元和53.16亿元,位居两融标的融资余额排行榜前三。

  “市场融资偏好华瑞柏泰沪深300ETF和上证50ETF,表明投资者有偏好估值较低、具有明显市场特征证券的投资情结。” 新时代证券金融产品研究员谷正兵指出,ETF是跟踪指数的投资标的,具备明显的行业或者风格特征,华瑞柏泰沪深300ETF是沪深市场的代表,上证50ETF是市场蓝筹以及银行行业的代表,两融需求量较大。从估值上来看,华瑞柏泰沪深300ETF和上证50ETF都处于历史低位,投资价值较高。

  从融券角度看,在转融券尚未破冰的背景下,“一券难求”是始终困扰两融市场的一大难题,但14只ETF却因流动性充沛、权重股结构差异以及风格侧重不同,弥补了部分“融券难”的缺憾。

  从今年以来融券市场变动看,ETF基金已越来越受到做空投资者青睐。目前沪深股市融券标的中,包含了14只ETF基金。从最新的8月7日数据看,在当日融券余额排名前十证券中,就包含7只ETF基金,分别是易方达深证100ETF、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华夏中小板ETF、华安上证180ETF、华夏上证50ETF、嘉实沪深300ETF和南方深成ETF。

  业内人士指出,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做空ETF有三大作用:一是在看空后市之时,可以达到做空指数的目的;二是ETF权重股风格不同,看空某行业板块时,可以通过做空相关ETF来达到做空板块的目的;三是在看空相关股票但该股票无券可融或并非融券标的时,可通过做空ETF达到间接做空个股的目的。

  “不少投资者就因为没有券而融入ETF,这虽然有点隔靴搔痒的感觉,但聊胜于无嘛。”某投资人士向记者表示。

  ETF融资融券指标意义失真

  ETF在融资和融券方面的市场占比悬殊较大,截至8月7日,14只ETF融资余额共计149.74亿元,占比仅为6.49%;从整体融券余额来看,14只ETF基金8月7日融券余额达到7.89亿元,在当日整体融券余额中的占比接近16.44%。可以说,ETF已经在当前融券市场交易中占据了非常大的权重。

  “ETF之所以深受融券者青睐,原因众多。首先,从流动性上来看,权重蓝筹ETF的总市值和流通市值要远高于其他ETF,投资者往往偏好流动性较好的ETF;其次从交易制度上来看,以前单只ETF的融券余量达到其上市可流通市值的25%,将停止融券卖出,这对非权重蓝筹ETF融券量有限制;再次,今年股指期货期现套利中,反向套利机会较多,配置空头现货权重蓝筹ETF需求量相对较多;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今年以来权重蓝筹股跌跌不休,使用蓝筹ETF融券保值需求较大。”谷正兵分析说。

  谷正兵进一步介绍说,利用ETF进行套利的模式很多,主要有配对交易、反向股指期货期现套利、利用融券锁定分级基金折溢价空间等。配对交易主要是利用两只相关性较高的ETF,在价差扩大时建仓,价差收敛时平仓,获取价差扩大的收益;反向股指期货期现套利是当股指期货出现贴水时,融券300ETF,同时做多沪深300股指期货,获取除去交易成本的贴水收益。利用融券锁定分级基金折溢价策略是当分级基金的母基金和子基金出现折溢价时,由于转换过程不能当天完成,这时可以使用融券母基金对应的ETF对冲市场波动风险,从而实现收益。

  “目前,融资融券的ETF操作情况对二级市场操作指导意义不强,往往表现出追涨杀跌的特性。原因在于目前市场两融的交易主体大多还是个人投资者,和国外比较成熟的市场相比较成交量还不大,在交易量很小的情况下,融资融券业务对二级市场的指标意义不大。但参照成熟市场经验,融资融券市场未来将是重要的投资参考。” 谷正兵表示。


(责任编辑:杨东)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