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央行公开市场“锁长放短”操作 小幅释放流动性

2013年08月07日 07:29   来源:经济日报   王信川 张 熠

  继上周时隔近6个月重启逆回购后,央行6日再度小幅释放流动性,在公开市场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2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从上周的4.4%回落至4.0%。

  据统计,本周公开市场上央票到期100亿元,同时有170亿元7天期逆回购到期,因此形成自然净回笼70亿元。在今日开展120亿元逆回购后,公开市场已实现50亿元的净投放。

  央行在此前公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特别提到了对部分到期的3年期央票开展到期续做,引起市场极大关注。市场信息显示,央行在7月中下旬对两期到期的3年期央票进行了续发行,共计规模1838亿元。这也意味着,上月公开市场的净投放量缩减至1071亿元。

  从当前资金价格水平来看,银行间资金面形势仍有待进一步缓解。8月6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数据显示,隔夜利率持稳于3.10%;7天利率下跌429个基点,至4.066%;14天利率上涨23.9个基点,至4.549;1个月期利率上涨2.55个基点,至4.6005%。

  近一段时间以来,针对市场流动性的动态情况,央行一方面通过逆回购、常备借贷便利等工具,提供短期流动性;另一方面又通过央票的到期续做,冻结长期流动性。这种“锁长放短”的流动性组合创新,意味着未来央行流动性管理将更趋灵活。

  作为当下期限最长的央票,3年期央票一直被视为深度回笼流动性工具。央行在7月30日重启逆回购操作后,又在8月1日明确公开了对3年央票的续做。这使得逆回购重启带来的利好效应有所弱化,也预示着当下整体货币政策基调将维持中性。

  央行“锁长放短”双向操作,有助于对冲金融机构期限错配的情况,降低商业银行进行期限错配的冲动。近两年来,一些商业银行利用同业业务规避监管,对同业等短期批发性融资过于依赖,“短融长放”的业务扩张较快。央行通过创新公开市场操作方式,有助于增强货币政策操作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从而为经济平稳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条件。


(责任编辑:魏京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