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起,将对偏股型基金强制征收惩罚性赎回费,从而遏制资金“短炒”基金,降低市场对基金的投机。
然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对这一新规的实施,不少基金界人士心存忧虑,原因是当市场低迷时,股基的发行已捉襟见肘,如果此时彻底摒弃了帮忙资金,那如何迈过及格线,这将是严峻的考验。可以想象,以后偏股型基金发行的袖珍化将是常态。而投资者则对新规有抵触情绪。
开始征收惩罚性赎回费
修改后的《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8月1日起正式施行,规定新成立的主动管理类的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必须实施强制性惩罚赎回费。
其中,持有期少于7日的,收取不低于1.5%的赎回费;持有期少于30日的,收取不低于0.75%的赎回费,并将上述赎回费全额计入基金财产;对持续持有期少于3个月,收取不低于0.5%的赎回费,并将不低于赎回费总额的75%计入基金财产;持续持有期长于3个月,少于6个月的,投资人收取不低于0.5%的赎回费,并将不低于赎回费总额的50%计入基金财产;对持续持有期长于6个月的投资人,应当将不低于赎回费总额的25%计入基金财产。
这一规定实行之前,短期惩罚性赎回费制度就已出台,但在当时不是强制性的。北京某基金公司人士曾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当时大多数散户对这个政策并不理解,所以大家都觉得没必要抢先,后期其他基金公司都收的时候跟着做就行了”。
正是这种观望态度的广泛存在,使得2012年,仅有少数基金公司开征惩罚性赎回费,大多数基金对此并不热衷。而之前敢于征收惩罚性赎回费率的基金多为债券型基金公司,鲜有主动偏股型基金,原因很简单,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固定收益类产品募集火热,因此这一现象,并不会对基金规模起到实质性的影响。
新股基销售难度加大
新规的实施,显然有利于市场的规范有序,但对于基金公司的销售人员来说,无疑雪上加霜。
“现在股基发行本来就不景气,有些基金根本募不到2亿,新规又遏制了‘帮忙资金’,看来基金公司需要在老基金身上下工夫了”,北京一位基金公司相关人士表示,“大中型公司还好,渠道上比较有优势,对于一些成立不久的新基金公司来说,发行偏股型基金更难了。如以前发行时规模排名第一,纯粹是因为发行市场火爆卖了很多个亿,而基金经理的过往业绩却不怎么好,这是不理性的”,当然,这也提醒投资者,以后买基金的时候,一定要看基金经理的历史业绩。
上述人士称,未来刚发行的基金规模可能仅有一两个亿应该是一个常态,要获得资产管理规模的扩大,基金必须有持续稳定的业绩表现。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拿到的一份基金公司人士整理的调查报告显示,投资者对于新购基金的观察期仍然较短,只有不到1/3的投资者选择观察半年以上,大部分投资者仍只观察短期业绩表现,投资缺乏成熟性;且有一半的投资者在所购产品业绩不佳时,选择短期赎回。
“新规主要针对的是帮忙资金,以遏制短期炒作和投机的风气,避免市场的强烈波动,以后基金的销售业绩就更加真实了,”上海某基金公司人士称,“从长远看,对基金行业是利好的,如果单纯为了冲规模用短期的帮忙资金,其实对基金行业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基金应该是作为长期投资的工具。”
“如果买的基金业绩的确不好,就提前退出,只是赎回费率可能被多收一点,如果基金规模小的话,应该不会受多大影响,”,上述基金公司人士称,短炒的资金其实可以投资公募发行的短炒基金,比如上市交易的ETF基金和工具类的分级基金。
投资者有不同意见
偏股型基金惩罚性赎回费的实施,有培养成熟理性的投资心态、行为的作用,北京某基金公司人士说道,“这是成熟市场基础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投资行为需要适当的引导”。到底是短期的行为导致了市场的波动,还是波动的市场造就了短期客,这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不过,如果大家持有基金的时间长了,就会看到,市场的波动就不会那么大。
上述调查报告显示,多数的投资者对“惩罚性赎回费”措施非常抵触。原因如下,一是担心新购基金业绩非常差,该政策会增加赎回成本;另一个是觉得该政策不够成熟完善。
有网友甚至表示,如果基金经理不作为,给持有人带来巨额损失,是否也应该受到相应的惩罚?基金公司是否应该对持有人赔偿一定的损失?有基金持有人抱怨道,如果市场大跌,他们肯定还是要赎回的,那他们的损失就会更大了。
而有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市场不好,或者基金表现差劲,投资者还是会选择立即赎回,不会在乎那些赎回费的。在抑制帮忙资金的时候,实际上是伤害了普通的个人投资者。
在以往的基金销售中,基金公司需给银行支付佣金,佣金包括100%的申购/认购费和75%的赎回费,为了获得更多的佣金,基金销售人员会鼓励投资者频繁申购、赎回基金份额。新规实施之后,被强制收取规定比例的惩罚性赎回费,将可能被全部计入基金财产。
“其实这两年资金募集已相对规范,银行也不像往常那样只卖新不管旧,不少托管行已建立了基金池,通过业绩的表现、基金公司管理层稳定情况、产品线的完善情况给基金评分,银行是通过分数的高低,有选择地来销售基金”,上海一位中型基金公司人士表示,未来会在老基金的持续营销上多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