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贷款利率实现完全“市场化”期待未来“惊险一跳”

2013年08月01日 09:53   来源:中国经济网   

  预计央行将逐步扩大负债产品市场化定价范围,完善存款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逐步放宽存款利率上浮空间

  自7月20日起央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下限以及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2.3倍上限,同时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

  此次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后,所有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上、下限完全放开,贷款利率实现了完全“市场化”,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迈出标志性一步。

  理论上说,放开贷款利率管制有利于强化金融机构竞争,促进其差异化、精细化经营,尤其对一些中小银行而言,可以通过更优惠的价格争取优质客户,这将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此外,贷款竞争加剧将鼓励银行发展议价能力高的业务,更多转向议价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提高小微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一些前景好但急需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将可能得到更多的信贷覆盖。这无疑会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更有力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但另一方面,央行数据显示,自2012年7月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后,下浮利率贷款占比平均为11.68%,按基准利率贷款比例平均为24.97%,而平均63.35%的贷款执行的都是上浮利率。数据表明,目前只有少数企业(主要是央企和地方融资平台)能拿到低息贷款,大多数企业只能以高于基准利率获得贷款,其中贷款利率高于1.5倍以上的占比超过10%,今年一季度该比例已超11%(3月末更是达到12.36%,资金荒导致二季度利率可能更高)。在当前可贷资金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贷款利率整体处于高位,银行没有下调贷款利率的动机。因此,取消贷款利率下限,除了一些大型优质企业因议价能力提高获得市场化的好处外,短期内对多数企业融资成本下降不会构成明显利好。

  贷款利率市场化后,中国利率市场化征程就只剩下存款利率市场化这一最后堡垒。贷款利率放开对绝大多数企业短期影响不大。在笔者看来,本次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其对利率市场化的象征意义要远大于其对经济的实际影响。贷款利率市场化的象征性意义的关键在于强化了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的预期,这将促使金融机构加强相关能力和制度建设以应对未来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挑战。

  有消息称,此次利率市场化政策原计划同时将存款利率浮动范围从目前的1.1倍放宽至1.2倍,但最后还是取消了。这表明央行在放宽存款利率管制上是非常谨慎的,反应出政府一贯的审慎态度。在金融机构本身存款定价精细化、科学化和成本、财务约束明显不足,金融机构还主要依靠存贷差盈利(2012年上市银行利息收入占银行总收入比例达80%)的情况下,以及存款保险制度、金融市场退出机制等基础配套机制还未健全的情况下,为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存款利率仍存在管制的必要。

  但利率市场化的核心是存款利率市场化。只要存款利率没有进一步放开,对于金融机构的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就不会构成真正挑战。从国际经验看,利率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利差收窄、盈利能力下降,迫使商业银行改变原有的经营模式,但由于定价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未能很好跟进,利率市场化导致银行倒闭破产案例也屡见不鲜。汲取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商业银行倒闭的国际经验,减少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中国银行业亟需改变同质化、内部管理薄弱等问题,加快从单纯存贷款模式转向存贷款、市场交易、价值管理并重的新型经营模式,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增长格局。

  处于资金成本和风险管理需要,存款利率市场化将倒逼商业银行加强存贷款的风险收益核算,那些成长性好、与经济转型升级一致的企业将能获得更多信贷资金支持,这将真正促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真正发挥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最后也是最难的。在稳妥渐进的改革基调下,可以预计,央行将逐步扩大负债产品市场化定价范围,完善存款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逐步放宽存款利率上浮空间,在竞争中培养和增强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水平和风险定价能力,同时建设完善各项基础制度,直至完全取消存款利率上限。期待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早日打通最后一公里,平稳实现存款利率完全市场化的“惊险一跳”。

  唯如此,“资金”这一宝贵资源才能发挥最大的配置效用,这对中国银行业和实体企业,乃至中国经济都是实质性长期利好。

  (作者系财达证券资深宏观分析师 宣 宇 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向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