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审计署发出的一条信息“审计署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成为坊间热议话题,有媒体解读出其中蕴含的强烈信号——地方政府债务“黑洞”已经引发高层高度警觉。
中国的地方债务究竟有多大?全国总量尚不明确。6月10日审计署发布的《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表明,至去年底,被审计的省市区地方债务余额共计3.85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12.94%。其中,9个省会城市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超过100%,最高的达188.95%。
地方政府为什么要借这么多债?原因很明显,要提升政绩,要拉高GDP,要投资项目,要加大公务开支,要保证职工福利……这些,都需要钱。
然而,借债终归是要还的,何况都不是小数目。地方政府们又怎么敢于大肆举债?
不怕,因为地方有一个很为厉害的资源——土地,没钱还债么?卖地!拿某地方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话来说,叫做“不卖地怎么上项目?”
这就是地方政府敢于大兴债务的最大所恃——土地财政。
《审计结果》指出,一些地区债务偿还过度依赖土地收入。例如被审计的36个地区中,4个省、17个省会城市以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偿债来源。而从陆续出炉的各地财政半年报来看,相比公共财政以及税收收入增速,土地出让收入占大头的地方政府性基金增速可谓涨势“凶猛”。如浙江杭州市财政总收入完成989.05亿元,同比增长7.9%。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542.09亿元,增长14.3%。同期土地出让成交总额约为595.7亿元,同比增长535%。
公开资料显示,2003年以来,“土地财政”逐渐成为地方政府收入的一个主要来源。2003-2012年间,土地转让金与地方本级财政收入的比例平均为50%,2010年最高达到72%。
然而对于当下一个地方政府来说,治下的土地却是有限且不可再生的,总是会越卖越少直到卖光的。可是本届多半是不会考虑的,只要政绩在手升官晋级拍马走人,哪管后任政府、子孙后代。
这是典型的寅吃卯粮、竭泽而渔。
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抑制地方债务,就必须从改革地方财税体制入手,降低乃至消除土地财政的作用。以国内部分专家学者的分析建议来看,改革现行分税制方式或比例,增加地方财政税收收入;以及增加地方税收项目,扩大地方财政税收范围,均不失为可行可选之方案。
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改革是必须的。重要的是,要实实在在地迈出这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