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转方式调结构 专家网友热议经济政策新理念

2013年07月23日 08: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李焱

  上半年经济数据出炉,社会各界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关注度迅速上升。李克强总理7月9日主持召开了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7月16日又主持召开了经济形势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在两次座谈会上,克强总理就经济形势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合理区间、上限、下限等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新理念,引起了社会各界和网民的高度关注。

  经济运行 力求“稳”字当先

  克强总理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多年未有的错综复杂局面。全球经济复苏艰难,国内经济发展中的“两难”问题增多。应对这一局面,需要智慧和勇气,用新视角和新思路,正确认识发展大势,坚持稳中有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把握好、运用好宏观政策,统筹施策,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对此,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表示,国务院最近出台的很多措施就将稳增长同调结构、惠民生紧密结合。比如,棚户区改造,既可以加大投资,也可以刺激建筑业增长,达到保就业的目的,还能让中低收入群体提升居住环境,改善民生。再如,国务院决定要提升信息消费,包括三网融合等信息消费领域都有稳定消费和调节结构的复合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对于当前中国来说,已经有足够的资源和经验实现经济稳增长。中国经济政策力度越来越精准,政策调整对市场的影响基本上已经可以预估。“政策的主基调不需要调整,只要政策微调就可以稳定经济增速,实现全年的增长目标。”

  宏观调控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对此应该如何理解呢?中国经济网网友王振峰认为,国务院提出的“有效稳增长,着力调结构,持续稳中有为”已经给出了极其清晰的政策指引。

  设定“合理区间” 均衡发展为民生

  座谈会上,克强总理再次强调,宏观调控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其“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就是防范通货膨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国家信息中心世界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张茉楠、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不约而同地认为,“下限论”对于稳增长是非常有必要的。巴曙松表示,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向中速的转换期,虽然要接受经济增长的回落,但是在回落时不能失速。张茉楠表示,对经济下行容忍度提高,但不能低于潜在增长率,主动调结构但不能危及经济稳定。庄健则认为,就业和社会稳定是容忍经济放缓到什么程度的重要考量,不会允许短期内的加速下滑,要保证就业情况不出大的问题。

  著名经济评论员马光远也有他自己的解读。他认为,克强总理的“两限论”起码包含三个基本的政策命题:其一,调结构和推转型是本届政府的核心任务,但调结构也好,推转型也好,都必须在一个相对平稳的环境下进行。其二,宏观政策合理的区间,既要使经济增长和就业不低于政府的预期目标,也要使物价等衡量宏观经济健康的重要指标不超过民众的承受力。最后,对于中国经济而言,破解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深层次矛盾的关键仍然是改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这将是“克强经济学”的核心。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研究员易鹏则表示,这种“下限”和“上限”的合理区间观点,实质上体现了一种“均衡论”。对“均衡论”有更深的理解,有利于把握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势。为此,决策层一直既强调要发挥市场作用,又强调要宏观调控,这与政府职能转变中——政府管政府该管的、市场管市场该管的理念是一致的。这种要求相辅相成、讲究尺度的经济政策,实质上体现了一种均衡思路,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相对最优路径。

  所谓“合理区间”的落脚点在哪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认为,无论是保障经济增长率与就业水平等的“下限”,还是物价涨幅等的“上限”,归根结底都是坚守民生的底线。发展经济不是为了增长而增长,是为了保障民生。此外,这也与年初确定的增长目标相关联。

  深化改革 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在专家学者和网友的热议中,一个焦点话题便是深化改革。可以说,通过深化改革来推动经济转型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一项基本共识。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主任丁茂战就认为,“稳中求进”要靠两条腿走路,一是宏观政策环境要重新调整,二是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

  国家发展改革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则表示,中国经济转型已行至一个重要关口,如果不改革、不调整,将牺牲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增长潜力和国际竞争力。“GDP增速高不是好消息,而且GDP也不可能一直高速增长。以往的经验表明,中国越是调整,就越有人唱中国硬着陆的风险。中国要想谋求长期发展,转型就是要动真格的。”

  中国经济网网友谭浩俊表示,虽然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和影响,但也使中国经济隐含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得以暴露。令人欣慰的是,这些矛盾和问题已经得到了决策层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新的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不仅反复强调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重要,而且提出了用改革的思维、改革的手段、改革的方式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提出了通过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来释放改革红利的思路。

  中国经济网网友李宁也表示,今年以来,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新一届政府做了几件很漂亮的事情,比如取消和下放133项涉及投资的行政审批权限,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又比如,在财政收入下降的情况下坚定推进结构性减税,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政府减税让利、还利于民的诚意。

  中国经济网网友王振峰认为,结构调整和经济改革是下半年的重点。决策层“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导向是对的。旧有经济模式已经很难持续,产能过剩问题已到了必须痛下决心来解决的时候。

  网友李宁也认为,新一届中央政府主动承担风险,在经济领域积极去杠杆化,进行结构性调整,这是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刺激经济政策退出意味着政府将更加依靠市场利率调整资源配置,发挥市场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从而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础。如今,在货币政策领域,中央政府又坚持宏观审慎的货币政策。这一举措是同行政审批权等系列改革一脉相承的重要政策,进一步体现了新一届中央政府更加尊重市场规律的思路。

  中央有关经济工作的新理论和系列政策举措受到社会各界和网民的积极评价,进一步凝聚了共识,对于实现稳中求进、进一步深化改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必将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 (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焱)

    相关阅读:

权威解读当前经济形势系列报道(1)——“合理区间论”引领经济列车又稳又快运行


(责任编辑:华青剑)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