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大蒜收购季节。记者在大蒜主产区山东了解到,今年大蒜价格持续走低,“蒜你狠”跌成了“蒜你贱”。业内人士认为,不仅是大蒜,近年来猪肉、生姜、绿豆等不少农产品已经形成了特征明显的暴涨暴跌“农周期”,亟须采取措施予以治理。
“能够保本就不错”
山东省金乡县被誉为“中国大蒜之乡”,是我国大蒜主产区之一,也是我国最大的大蒜集散地,连河南、河北、江苏的部分大蒜也在这里交易。
“今年大蒜收购价格连去年同期一半都不到。”金乡大蒜现货交易有限公司总经理、金乡大蒜产业信息协会常务会长杨桂华告诉记者。
金乡蒜农李久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一亩大蒜,蒜种、化肥、人工等成本大约为2600元。按今年亩产1000公斤、售价2元/公斤计算,一亩大蒜只有2000元毛收入。再加上卖蒜薹一亩地几百元的收入,能够保本就不错。
“蒜周期”持续发威
业内人士分析,大蒜产量较高、出口不振、收购商观望情绪较重等因素是造成今年蒜价大跌的直接原因。
杨桂华认为,今年全国范围内大蒜产量增加导致蒜价较低。据他调查,由于今年气候较好,不少大蒜主产区单产比去年增加1/4至1/3。并且,去年蒜价较高,刺激了全国大蒜主产区播种面积增加。综合来看,今年全国大蒜总产量明显高于去年。
此外,出口不振、收购商观望情绪较重也拉低了蒜价。近年来,大蒜价格“涨跌各有两三年”,“蒜周期”持续发威。生姜、绿豆、大葱等不少农产品都曾出现过类似的现象。
权威信息应先行
卓创资讯农业分析师孙光梅等多位专家认为,近年来农产品暴涨暴跌的深层次原因是我国缺乏权威的农产品信息统计和发布平台。当前部分农产品的种植面积、产量等信息是一本“糊涂账”,很多时候农民都处于一种盲目跟风状态。
杨桂华认为,近年来出现的农产品暴涨暴跌,既不利于农民,也不利于市民。要打破这个怪圈,当务之急就是加强相关信息的统计和发布。
山东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认为,从全国范围来看,要摆脱农产品价格“过山车”式的波动,亟须建立综合性的信息服务平台和产销一体化的运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