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25家公司本周挂牌 “新三板”扩容提速

2013年07月04日 09:19   来源:南方日报   田志明

  A股IPO何时重启到现在还没有定论,而“新三板”(即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却如火如荼。

  7月2日,有8家公司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正式挂牌;昨日,又有4家公司登陆“新三板”。加上本周一已经挂牌的1家和本周四、五即将挂牌的12家,本周之内,将有25家公司登陆“新三板”。

  全国股份转让系统公司董事长杨晓嘉在5月份时表示,“新三板”挂牌将步入常规化。前不久,国务院确定将“新三板”试点扩大至全国(此前限制在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四地),扩大试点工作即将正式启动。

  “新三板”扩容提速,使得场外市场成中小企业融资捷径。不过,业内人士指出,由于“三板”市场融资量偏小,更多的公司依然将上市的目标瞄准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因此,IPO“堰塞湖”问题短期内依然无法解决。

  “新三板”加速扩容

  一周之内,将有25家公司登陆“新三板”,这向市场释放了“新三板”加速扩容的信号。

  “新三板”是我国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更多小规模科技、服务类公司创造融资渠道,推动这些“潜力股”快速发展。自去年4月证监会提出筹建全国性的场外交易市场以来,推动“新三板”市场建设的政策不断推出。去年8月,“新三板”从北京中关村扩容至上海张江、武汉东湖和天津滨海四地;《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业务规则(试行)》及相关细则2月8日正式发布实施。

  5月底,新规发布后首批7家企业挂牌“新三板”,杨晓嘉当时表示,股转系统企业挂牌将步入常规化。6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新三板”试点扩大至全国,鼓励创新、创业型中小企业融资发展。

  据悉,本周挂牌的25家公司,是新规实施后第二批挂牌企业。该批企业于6月26日被证监会一次性核准申请。截至本周末,新三板挂牌企业共达244家。

  华泰证券分析师赵湘鄂指出,随着新三板各项制度设计的逐步完善,未来新三板将进入企业批量化挂牌状态,“预计今年新三板累计挂牌量将超过500家,到2017年末,其累计挂牌量有望超过5000家,总市值约1.1万亿元。”

  三板市场存三大“硬伤”

  新三板市场吸引了众多渴望融资的中小企业关注。

  一位从事网络安全的北京小企业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他们公司目前年营业额只有1000万左右,这样的规模显然不符合登陆创业板、中小板的要求。“我们几个股东在这个公司已经投入了三四年时间,都是拿自己的钱投的。现在公司发展急需资金,但股东已经没有能力继续向里面投钱了,因此,我们计划将这个公司推上中关村三板。”据该人士透露,目前进展还算顺利,有望今年底在中关村三板市场挂牌。

  不过,一些专业人士却指出新三板存在诸多硬伤。

  在上周举办的2013年陆家嘴论坛上,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总经理张云峰就指出了新三板的软肋所在:一方面,几乎所有新三板市场都严重同质化,这些市场的上市条件、服务对象、服务手段,甚至预期目标都几乎相同,这是一种资源浪费;另一方面,绝大多数新三板市场目前仍不能发挥其职能。各个地方政府行政化的资源垄断又导致了区域化概念;此外,新三板的整体市场职能发挥欠佳,融资能力偏弱,有的市场甚至没有融资。

  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7月2日,新三板成交笔数为319笔,成交金额约2.6亿元,远不及场内市场。不过,西部证券代办股份转让部总经理程晓明也表示,目前新三板交易不活跃的原因,在于竞价、做市商等交易制度暂未实施,个人投资者的准入门槛设得比较高等。预计在下半年交易细则出台,情况会改观。

  IPO“堰塞湖”效应难缓解

  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将“新三板”试点放大,其目的之一,就是为场内市场“减压”,缓解IPO市场的“堰塞湖”效应。

  自去年11月份场内市场IPO暂停以来,目前排队等待上市的企业多达715家。

  之所以“堰塞湖”效应再度紧张,还是因为“新三板”等场外市场融资功能有限,很难满足那些急需资金的企业的发展需求。深圳贝尔信科技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是提供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经过几年发展,贝尔信在行业内已经具备一定的优势。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贝尔信产生了融资需求,上市提上日程。不过,贝尔信并没有将目光瞄准“新三板”。贝尔信董秘孙凌云就表示,新三板的融资功能不够强大,在新三板仅有的几例成功转板案例中,转入A股中小板的案例只有一个。“如果新三板的转板功能不完善,贝尔信这样的公司即使登陆了新三板,意义也不大。”

  此外,中介机构对“新三板”的态度也比较暧昧。华泰证券最新发布的研报就指出,在新三板市场上活跃的券商,基本是一些中小券商,主流券商对新三板处于观望态度,尤其是IPO业务强劲的实力券商,几无涉足。


(责任编辑:向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