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保险 > 保险滚动新闻 > 正文
 
国家养老金空账达到9000亿 投资管理办法有望出台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7年08月30日 08:39
胡金华
    近日,记者从中国养老金市场获悉,截止到2006年底,国家的养老保险空账已经达到9000亿,而养老金账户节余只有4800亿元,我国正面临巨大的养老金缺口压力,为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会同财政部共同起草了《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投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劳动保障部基金管理司司长陈良上周五在上海表示,该方案已经基本成型,准备在近期修改完善后上报国务院。

    新法将扩大投资范围实现账户增值

    在由平安养老在上海承办的瑞士人寿第三届亚太区年会上,陈良对记者表示,《办法》将适当扩大个人账户基金的投资范围,在现有基础上扩大一些低风险、收益相对稳定的投资品种的范围,以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同时,对个人账户将实行专业化管理,选择银行作为基金托管人、选择一些专业投资机构作为投资管理人,而受托责任则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承担。陈良认为,在选择专业化机构之后,通过专家理财来实现更好的收益,从而使退休人员获得更好的回报。

    据介绍,过去几年,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名义投资收益率为2.18%,但加权通货膨胀率却高达2.22%,养老保险基金是在贬值和缩水。陈良表示,制订《办法》正是处于进一步加强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投资运营能力的考虑,将由省级政府政府统一管理,并准备建立由省级政府领导任主任、相关专家参加的投资决策委员会,主要职能是对个人账户投资过程中的投资策略、方向、投资机构的选择、收益分配的界定等重大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再由相关部门组织实施。

    年金管理机构牌照扩容提高基金运作效率

    本月22日,劳动保障部宣布,将于今年9月开始受理第二批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申请,这次拟认定20家左右,法人受托机构6家左右,账户管理人5家左右,托管人4家左右,投资管理人5家左右,预计将在年底完成。

    陈良在年会上也再次表示,这次资格认定将坚持按照市场实际需求审慎、渐进的原则,从严控制数量,发放的年金拍照将不再评审单一受托人和账户管理人,如果一个机构申请多个资格,只要申报一个材料即可。

    记者了解到,2005年已经通过首批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资格认定的有37家机构。第二批企业年金管理机构资格认定数量明显少于第一批,特别是投资管理人仅5家左右,预计基金公司、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和养老保险公司四类机构在投资管理人资格上的竞争将会十分激烈。

    对此,陈良认为,此举是为培育专门的养老金管理公司,由于在中国,还没有从名称到业务没有符合专业养老金公司内部制度设计要求的机构,现有的机构虽然向专业化迈出了一步,但是企业年金是信托型业务,而金融产品是负债型业务,因此现在增加企业年金管理机构牌照,是增加市场的压力和活力,也是推动企业年金市场发展的动力。

    平衡养老保险制度三支柱已成当务之急

    目前,国家的养老金空账缺口仍以每年1000多亿元的规模迅速递增,而个人养老金账户也在持续递增。全国11个省市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积累金额已经达到500亿元,预计未来我国每年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新增积累金额将达1000亿元。

    陈良表示,目前国家正在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并且推行的养老模式是社会统筹养老+企业缴纳养老金+个人缴纳养老金,但由于从19991年开始,企业统筹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转变,从前的企业退休职工并没有缴纳养老金,他们现在所享受的社会养老都是现在的企业员工所缴纳的养老金,因而也导致现在国家养老保险账户巨大的空账。

    在上海,政府为保障民生又出台了两项新政,上海市的城镇居民低保从每人每月329元提高到350元,农村低保从每人每年2560元提高到2800元,同时失业金标准也最高提到482元。上海保监局也正在会同专业养老保险机构和政府部门、税务部门研究个人税延型养老年金计划,一旦相关措施率先实行,对于国内的养老保险制度更是一种有益的探索。陈良称,国家和地方财政也正在加大对这一部分的补助,并且鼓励企业和个人缴纳养老年金,并进行投资运作,以促进国家养老保险三支柱共同发展。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热点新闻
愚人节里大胆"抄底"
·"利好"刺激下 投资者解套离场还是入市抄底?
·叶檀:投行屡猜屡中 是谁一手造就了QFII神话?
·105只基金净值低于1元! 如何看待低净值基金
·卡奴+证奴+房奴+车奴="白奴" 沪白领难堪现状
·大户金矿 散户坟场 中国散户股民十大悲哀
水皮:中国神华才是祸首
     
数据载入中...
财富世界
谁动了孩子的奶粉钱
看病省钱妙招
LV08最新大片
短期融资找典当
数据载入中...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3512266-8089、8085

数据载入中...
搜索:
商务进行时


理财进行时
·
·
·
·
消费无极限
·
·
·
·
法眼观天下
·
·
·
·
·
·
财经风景线
·
·
·
·
24小时排行
·
·
·
·
·
近期专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