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率下保单调整: 除了退保还有三条路可以选择 保险滚动新闻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财经频道 > 保险 > 保险滚动新闻 > 正文
 
高利率下保单调整: 除了退保还有三条路可以选择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7年08月27日 07:54
    8月13日,统计局公布了7月CPI指数同比上涨5.6%;8月15日,新的利息税税率开始执行;8月21日晚,央行公布今年第四次调高银行存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一年期存款利率达到3.60%。

    资本市场的诱惑以及银行利率的不断上扬,使得一些手中握有各种保单的家庭开始盘算应该怎样让自己少吃亏,但这种想法往往让他们走入一种误区,其中尤以购买了寿险以及分红、万能险的投保人居多。

    到底哪些产品受利率冲击较大,该如何调整才能避免亏损,理财周报记者专访了首创安泰精算部经理章晖,为您抽丝剥茧,厘清其中的利害关系,避免盲目退保。

    储蓄型产品受利率冲击大

    并非所有的寿险品种都会在高利率面前毫无优势可言,也不是所有的寿险都会受到来自高利率的压力。章晖接受理财周报记者专访时解释说:具有投资功能的产品是否受到高利率的影响,关键在于其能否为投保人转移利率风险。

    在所有的寿险当中,非分红的寿险产品由于其受到预定利率的限制,所以其增值能力低于现在的银行利率,首当其冲地直面高利率带来的压力。

    很多购买了非分红寿险的投保人也看到了这个问题,萌生退保念头的大有人在,但章晖提醒这部分投保人,先看清手中的保单是保障型还是储蓄型,并不是都在高利率面前吃亏。

    保障型的非分红险主要售卖的是保障。这种产品没有储蓄功能,属于消费型,也不会占用大量资金。在利率调高时,保障并不会受到影响。

    而储蓄型非分红险主要包括终身寿险、两全险、年金等产品。它的特点是看重储蓄。在银行利率提高的情况下,其收益率因为不能随之调整而相形见绌,所以受到的冲击最大。

    对于持有储蓄型保单的投保人,章晖建议,如果是多年前购买的,无需为利率烦恼,毕竟投保人已经享受了多年保险预定利率高于银行储蓄利率的优惠。

    分红型产品的收益分配不透明

    根据分红险的机制,保险公司在年末将公司经营所得的一部分作为红利分配给投保人。由于投保人可以享受分红的权利,所以分红险的价格相对较高。

    当银行利率上调时,保险公司的利息收入会增长,从而使得保险公司收益增长,理论上其可分配利润也会水涨船高,使得投保人获得更多分红。

    但保险公司在红利分配上具有一定自由度,不排除一些小公司虽然盈利情况良好,但因成本费用高而降低红利的分配比例。所以,收益来源不明确、一年公布一次收益情况、红利分配比例不够透明就是其主要的缺点。

    大多万能险收益率高于五年期储蓄

    万能险也是一种以收益为基础的险种,但是其分享机制与分红险不同。万能险投保人交纳的保费由保险公司进行投资,收益中的一部分分配给投保人,这部分收益通过账户价值体现出来。由于账户价值每个月公布一次,所以比较透明,也便于投资者将其与同期的银行利率进行比较。

    在目前高利率以及强竞争的状况下,每个保险公司在公布账户价值时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从结果来看,现在市场上许多万能险的投资情况都不错,有许多产品公布的收益率甚至超过了5%,这就比现在5年期存款税后的利率还要高。因为收益率相对价高,而且还有保底收益,所以投保人的利益不会受到很大影响。

    很多在前几年购买了分红险和万能险的投保人认为,利率上升加上资本市场的火爆,保险公司应该能提高分红数额,万能产品的账户价值也应该有很大提升。章晖先生告诉理财周报记者:虽然从实际情况上来看,投资人的这种预期得到了验证,但是这种情况并不是必然。

    他进一步解释说,由于前些年国内资本市场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保险公司一般投资于债券类产品。现在遇到利率提升,必然造成其他金融产品价格下降,所以保险公司原来的投资收益状况也随之下降,如果没有新的资本进入,那么保险公司的收益情况将很难改善。因此,市场上显示出的分红、万能收益率提高往往是保险公司在竞争压力之下的妥协。
 
来源:www.amoney.com.cn
热点新闻
愚人节里大胆"抄底"
·"利好"刺激下 投资者解套离场还是入市抄底?
·叶檀:投行屡猜屡中 是谁一手造就了QFII神话?
·105只基金净值低于1元! 如何看待低净值基金
·卡奴+证奴+房奴+车奴="白奴" 沪白领难堪现状
·大户金矿 散户坟场 中国散户股民十大悲哀
水皮:中国神华才是祸首
     
数据载入中...
财富世界
谁动了孩子的奶粉钱
看病省钱妙招
LV08最新大片
短期融资找典当
数据载入中...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3512266-8089、8085

数据载入中...
搜索:
商务进行时


理财进行时
·
·
·
·
消费无极限
·
·
·
·
法眼观天下
·
·
·
·
·
·
财经风景线
·
·
·
·
24小时排行
·
·
·
·
·
近期专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