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基金 > 基金学校 > 正文
 
购买开放式基金的时机选择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7年05月14日 11:44
王蕊

    近期,在股市巨大财富效应的吸引下,投身于股票和基金的投资者趋之若鹜。基金逐渐成为普通投资者茶余饭后的谈资,但基金知识和风险意识并未深入人心。新手上路只有走出基金投资的困惑,才能理性投资。

    高抛低吸是否适合基金投资

    仔细观察身边的基金投资者,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某某基金净值已经涨得很高了,是不是要下跌了,我是否应该赎回?”这种心态体现了很多国内基金持有人采取了类似于股票的“高抛低吸”的投资方法,特别是对待股票型基金,具有明显的短期色彩,即在基金净值上涨的时候赎回,在净值下跌的时候申购。投资人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主要有两点。一是很多基金投资者都是从股民转换来的,对市场短期行为波动比较敏感,于是将股市中的高抛低吸的手法带到了基金投资中。二是中国开放式基金是在熊市中成长发展的,不少基金持有人倾向采取盈利兑现、防止套牢的短线操作手法。但是,高抛低吸未必适合基金投资,特别是在牛市环境中,可能因为过早赎回而错过了不少的投资收益,同时还要搭上手续费,尤其是对于股票型基金,申购和赎回的费率都比较高。因此,基金投资应该是一种长期行为,才能获得丰厚的收益。 


    购买开放式基金的时机选择

    目前,很多投资者学会了看晨星基金排行榜,也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基金,但是对于购买基金的时点还有些困惑。购买基金挑选时机也是非常重要的,会影响到投资者的收益。如果在股市最火的时候进场,往往买在高点,基金投资人可能会被套牢一段时间。相反,股市相对低迷的时候,投资者大都采取谨慎观望的态度而犹豫不决,错过了低位建仓的最佳时机。惨痛的2·27事件仍让之前高位追进期盼在短期盈利走人的投资者心有余悸,以股票投资为主的基金几近跌停,某些备受打击的基金用近一个月的时间才恢复元气。

    什么时候购入基金的时间最佳?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关注。一是根据市场行情进行分析。股票型基金和积极配置型基金主要投资于股票市场,经济发展的走势和股票市场的行情决定了基金未来的投资收益。如果长期看好证券市场未来的发展,不妨坚定果断地投资基金,并采取长期持有的态度。当然,长期牛市的氛围下也会出现短期调整震荡的行情,这里需要提醒投资人的是,如果你认为股市步入调整期,你可以采取定期定额投资,降低投资成本,提高收益。二是关注基金的营销活动。在基金公司推出费率优惠的活动期间,投资者可以选择购买,减少手续费的支出,提高收益空间。 


    是否应该追逐热门基金

    关注晨星基金业绩排行榜的投资者一定会发现,今年以来以大盘蓝筹股为投资对象的基金无奈让贤,而规模偏小、成立时间不久、持有中小盘股居多的基金频频出镜。截至2007年4月30日的晨星月度数据显示,股票型基金中,华夏大盘精选今年以来净值上涨108.3%;积极配置型基金中,中邮核心优选净值大幅攀升90.97%,两者在各类别中显得出类拔萃。审视这些令人怦然心动的数据,投资者蠢蠢欲动愈演愈烈。去年很多耀眼的五星基金今年以来被人们遗忘在角落里,“新”基金、“小”基金聚焦大家的视线,投资者不仅相互盘问:“现在该赎回老基金、增加中小盘股基金的比重吗?”

    追逐热门基金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中国中小盘股素有“一月效应”之称,同时市场板块轮动、热点转换的特征比较明显。基金经理如果较好地踏准阶段行情的节奏使基金名噪一时,但其投资风格、资产规模、行业分布可能难以适应下一行情热点的转换。投资者很难提前预知行情拐点,也许在基金收益很高的时候买进,在走下坡路的时候卖出。倾囊买进热门基金会增加组合的进攻性,增大投资的风险。晨星认为组合中基金的业绩应该具有可持续性,这类基金无论在牛市还是熊市都能保持在同类基金的前三分之一。昙花一现的基金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业绩稳定居前的基金才是长跑冠军。

 
来源:上海证券报
热点新闻
愚人节里大胆"抄底"
·"利好"刺激下 投资者解套离场还是入市抄底?
·叶檀:投行屡猜屡中 是谁一手造就了QFII神话?
·105只基金净值低于1元! 如何看待低净值基金
·卡奴+证奴+房奴+车奴="白奴" 沪白领难堪现状
·大户金矿 散户坟场 中国散户股民十大悲哀
水皮:中国神华才是祸首
     
数据载入中...
财富世界
谁动了孩子的奶粉钱
看病省钱妙招
LV08最新大片
短期融资找典当
数据载入中...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3512266-8089、8085

数据载入中...
搜索:
商务进行时


理财进行时
·
·
·
·
消费无极限
·
·
·
·
法眼观天下
·
·
·
·
·
·
财经风景线
·
·
·
·
24小时排行
·
·
·
·
·
近期专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