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金融扶贫需主动作为

2015年11月02日 10:39    来源: 农村金融时报    

  本期执笔 李晓

  【农村金融时报】

  7000万,这是“十三五”规划将要消除的贫困人口总数。每年使1000多万人脱离贫困,是一项艰巨而持久的行动。扶贫开发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关系到中国全面小康的进程,更是千万人开启幸福生活的希望所在。

  当前,我国绝大数贫困人口仍集中在农村地区,缺少资金是制约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首要难题。仅仅依靠财政补贴,只能缓解短期的困难,并不能助其从根本上走出贫困。金融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扶贫开发过程中,理当主动作为,发挥自身优势,勇担扶贫重任。

  由于发放扶贫贷款成本高、风险大,商业性金融往往不愿意参与,更多的是依靠政策性金融发挥主力作用,因而导致了贫困地区金融供给资源长期匮乏的局面。为改善这一局面,需要地方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大力推动,鼓励已有的商业性金融机构积极加入到扶贫队伍中。

  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金融机构在城市的议价能力逐渐削弱,他们发现在农村等资金缺乏的地区更具优势。县域成为了新的蓝海,不少金融机构调整经营思路,主动转向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这为改善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现状创造了良好时机,地方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应抓住契机,给予政策优惠,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流向农村地区。

  扶贫不是一味地输血。相比单一农户,扶持产业企业风险小、回报大,并能产生极大的辐射效应,有效带动产业上下游人群共同致富。金融机构扶持产业企业的积极性较高,愿意长期投入信贷资金,还不时出现多家机构争抢一家企业的现象。因此,金融机构只有处理好帮扶和盈利之间的关系,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的扶贫之路。金融机构集资金、人才、科技于一身,应依托自身资源优势,不断创新,主动为贫困人口提供定制化金融服务。一方面,在信贷扶持上,有效运用互联网金融技术,降低贷款发放成本,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另一方面,因地制宜,改善服务方式和手段,使金融服务更加符合贫困人群的需求。

  在贫困地区,思想意识的落后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金融机构在开展服务和宣传的同时,帮助农户转变思想意识同样重要。送金融知识下乡、开办金融夜校等措施在贫困地区取得成效更为显著。

  我们认为,在扶贫开发过程中,金融机构大有可为,应主动把握政策优势,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和机构获取赢利的双重目标。金融机构尤其是兼顾政策性质的农村金融机构,应及早介入到当地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中,在实现帮扶的同时,为抢占市场夺取先机。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