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谁动了农村互联网金融市场的蛋糕

2015年10月19日 10:41    来源: 农村金融时报    

  ■本报记者 贾泽娟

  【农村金融时报】

  “今天,中国农村中的大多数地区,早已没有了余华笔下《活着》的沉重。《乡村爱情故事》中的嬉笑怒骂似乎更能反映农村的生活状态。敏感的人们会发现,变化的背后,正在出现新的机会,而农村互联网金融可能就是最值得关注的一个。”企鹅智酷研究员闫舒媛用很诗意的开场白概括了她对当下农村环境的看法。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正逐渐成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然而,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服务时总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就给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了机会窗口,共同抢食在这一片新蓝海。

  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创新乏力

  在闫舒媛眼中,农村获得的金融服务与其在经济中的贡献率不成比例。“原因就是无论从风险控制还是成本收益的角度来看,在传统金融机构的眼里,这都不是个好做的生意。”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任常青在接受《农村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当下发展农村金融主要有三个障碍。“第一个是信息不对称。传统金融机构很难全面及时地获取农户信息;第二就是交易成本高。每个农户本来贷款额就不高,但审查程序一样都不能少,这就加大了银行的成本,所以很多金融机构宁愿把钱借给大型农企也不愿贷给散户;最后就是不论农户还是小微企业,他们最缺少的就是担保抵押物,所以银行在贷款方面往往慎之又慎。”

  当被问到传统农村金融机构比如农商行、农信社对此局面有何应对之策时,任常青表示目前还没有太多有效举措。“这些传统金融机构还是相对保守且缺乏创新,再加之他们网点被固定在某一区域,所以收集大数据的能力就相对较弱。虽然互联网金融的核心仍是金融,但对大数据的收集与运用还是很重要的。在这方面,传统机构明显略逊一筹。”

  对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后贾英姿也感同身受。“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理念不同,农商行与互联网公司还是有一些距离的,主要区别是银行以业务为中心开发,而互联网以用户为中心研发。再就是业务动力方面,实体经济需要有场景和具体业务结合的金融服务,它的目的主要在实体经济而不在金融,所以企业实体推出的金融服务能够更加贴近用户需求。这就比传统银行有优势,传统银行需要调查各种资信还要了解业务的可靠性,也就慢了一步。”

  农村互联网金融迎来新机遇

  虽然上述这些问题还没有形成一套普遍适用的解决方案,但不置可否,农村互联网金融已迎来机会窗口。

  闫舒媛表示,农村互联网之所以发展迅速,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土地确权不仅形成了有价值的抵押物,在此基础上的土地流转还给了规模化生产的机会。对此,北京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法学博士胡春梅也表示,在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基础上开展的土地流转,使农户可以用经营权作为抵押物进行贷款,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农户贷款缺少抵押物的困境。

  另一个原因就是农业机械化在发展现代农业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村合作社或家庭农场,机械设备需求量较大。“规模化为机械化生产提供了基础,农机分期(或者融资租赁)是相对容易标准化、风险可控的金融产品。”闫舒媛说道。

  此外,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农村互联网网民数已达到1.78亿。年均增速稳定在25%到30%之间。从网民职业构成上看,除了学生之外,个体户和农林渔牧劳动者是占比最高的上网群体。“农村网络渗透率的提升,提供了互联网金融产品触达农户的机会。”闫舒媛补充道。

  因此,正是因为规模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户借贷需求过于小额分散的难题;农机分期提供了农村金融的利基市场;移动上网解决了农户触网的问题,互联网金融才有条件大踏步地迈向田间地头。

  不同渠道争夺农村市场

  如果说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反应并不及时,只是落在了农村金融这片蓝海的沙滩上。那么,一些互联网公司早已跳入海中寻找商机。

  闫舒媛认为,按照不同业务逻辑可将互联网公司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以京东为代表的具有电商基因的公司。“他们进入农村市场时,将金融作为整体战略布局的一个部分。”据悉,为解决农户融资难问题,京东金融日前正式发布了农村信贷品牌“京农贷”,这款信贷产品最大的特点是无抵押、低利息和放款快。同时,据京东农村金融负责人洪洁透露,未来,京东将从信贷、支付、理财、保险等多方面推动农村金融的发展。“这些电商的优势就在于金融业务发生在交易闭环内,农户的生活消费、农资购买信息在网站上的留存就是判断风险的依据,如果农户通过网站销售产品,风险会很容易衡量。但网络公司开展这项业务最大的障碍可能是‘信任背书’问题。”闫舒媛解释道。

  “第二类是农业产业链金融,代表就是各大型农业企业。”闫舒媛告诉记者,这些企业建立的业务体系主要有三个模块,一是向农户提供经营养殖信息系统,实现云端管理;二是开拓网上农资产品商城;三是提供金融服务。农户的经营养殖信息都被平台掌握,因此可以向优质客户提供农资贷款。北京农信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就是这个类型的代表,其公司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我们公司成立至今一直沉淀在农村市场,现有员工大约3万人,将近2万人一直服务在市场一线,因此我们对农业现状、农村环境、农户的经营状况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都是很了解的。也正是这些让我们掌握了有关农村金融的大数据。”

  第三个类型就是第三方P2P贷款,沐金农CEO王曾表示,为了在放贷前核定贷款的额度,业务员通常需要对收成之后的收益、种(养)殖周期进行估算。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农产品的特征差异很大,数据积累的过程很慢,至少需要3-5年。第三方P2P平台由于既没有产业链资源可以依托,又没有电商渠道获取信息用户消费和收入的信息,因此要获取优质的借贷资源就要辛苦得多。

  “农业机械化带来的农机市场空间吸引了一些公司对利基市场的关注。比如宜信“农租宝”和农机分期服务平台“农分期”。他们都采用与经销商合作的方式开拓市场。一方面解决了对农户背景不了解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另一方面一旦农户违约,抵押的农机取回之后,可与经销商合作再销售。”闫舒媛对第四种类型这样总结道。

  针对各互联网金融平台抢夺农村市场的局面,任常青认为这对农村市场的发展是有利的。不仅可以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还可以解决一部分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虽然上述企业放贷方式不同,但无疑对传统农村金融机构造成了不小冲击。其实这些金融机构也是有先天优势的,不妨改变思路,勇于创新。”不过,任常青也强调,传统金融机构羁绊太多,想要迈出第一步并不容易。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