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李宇嘉:楼市“银十”开局彰显因城施策起效

2015年10月09日 07:32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李宇嘉

  尽管楼市“金九”略显平淡,但“银十”开局成色显亮。

  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重点监测的27个城市楼市日均成交面积环比持平,但同比上涨近五成。考虑到“双节”连休、出行客流影响看房,加上南方台风和北方寒冻,以及“9·30”新政无法马上落地,楼市“银十”开局算得上成色鲜亮。分城市来看,一线、二线和三、四线代表性城市楼市成交量分别同比上涨15%、42.8%和150%,三、四线城市是最大亮点。

  楼市“银十”开局良好,扶持政策密集出台,进一步降低购房成本、提升购房杠杆、改善市场预期是主因。在刚刚过去的8~9月份,楼市经历了最密集的政策激励。

  8月以来,新一轮楼市政策宽松的“针对性”很强。首先,政策非常强调“因城施策”。无论是退出“限外令”、公积金新政,还是降低首套房贷首付比例,都无一例外地强调了“因城施策”,特别是罕见地提出了“限购城市可例外”,其目的是给火热的一线城市降温。其次,新一轮政策专注于解决楼市“去库存”顽疾、解冻前端拿地、新开工和开发投资始终“冰封”的态势,政策可谓对症下药。

  事实上,即便“金九”成绩不好,但三季度代表城市仍然保持月均成交3000万平方米的水平,同比增长36%,为近5年同期最高水平。从全国来看,前8个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7.2%,增速比1~7月提高1.1个百分点,累计增速连续6个月增加,1~9月继续增长毫无疑问。从房价来看,百城房价8月同比实现止跌、9月涨幅扩大,三季度环比上涨1.78%。

  楼市整体表现良好实际上是一、二线城市成交面积和金额不断扩大,提高量价权重的结果。今年前9个月,销售前10的开发商中,一、二线城市贡献率在70%~80%;1~8月份,全国300个城市土地共成交6948亿元,一、二线城市占比达到86%。

  目前,一线城市待售库存消化周期在9个月左右、二线城市在12个月左右,开发商在这些城市已经从“去库存”转向“补库存”,一、二线城市土地市场开始火热。

  但今年以来,与销售持续回升形成反差的是,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在7、8月连续增加,主要原因就是600多个三、四线城市待售库存不断增加。

  在过去“一二级联动”的大盘开发模式下,三、四线城市待售库存消化周期多数在2年以上,若考虑在建工程和已批未建的“隐性库存”,总库存需要3~5年才能消化。库存去化不理想,上游拿地、新开工和开发投资“冰冻”的态势就无法解封。

  因此,去年“9·30”新政以来,尽管出台多项激励政策,楼市下游销售持续回升,但其带动“去库存”和拿地、新开工和开发投资等回升的效果很差。三季度以来的政策,主要指向就是提振三、四线城市楼市,加速库存消化和激活上游。

  8月份以来,楼市政策扶持不断,叠加效应将在四季度体现。另外,贷款杠杆之高已接近历史记录,商业贷款利率已经降至历史底部,公积金贷款利率创历史新低;同时,各地楼市扶持政策史无前例的密集。

  因此,笔者预计,“银十”的成色要好于“金九”,而楼市在四季度也将处于继续回升的态势中。并且,在三、四线城市的带动下,四季度楼市业绩将好于前三个季度。

  同时,四季度也将是我国“稳增长”的关键时期。前8个月,铁路货运、工业企业增加值或利润等关键经济指标仍旧在下滑,部分指标跌幅扩大,显示经济动能不足。PPI连续42个月负增长,显示制造业仍旧在经历“去产能”的阵痛。8月份财政数据显示,基建投资已经全面提速,并将在明年全面发力。

  无论是“稳增长”,还是缓冲制造业“去产能”太快,或者是支撑基建投资,都需要关联制造业和基建投资的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因此,即便“银十”有波折,楼市旺季不旺,但新一轮稳定楼市、支持“稳增长”的政策宽松通道已经打开。

  在政策上,未来或有税收政策的激励,比如契税、个税减免或按揭利率税前抵扣等。从这个角度看,四季度楼市继续回升的基础更加扎实。

  (作者为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 向婷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新政催热黄金周一线楼市      2015年10月08日
  • · 政策持续加码 楼市成交保持平稳      2015年10月08日
  • · 多部委连续出招 信贷趋松解绑楼市      2015年10月0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