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监管真空漏洞越来越大 O2O行业是该静一静了

2015年09月15日 07:19    来源: 北京日报     潘福达

  本报记者 潘福达

  “对方是个男的不说,瞎按一通弄得后背更不舒服了,水平太差!”看见“首单一元按摩”的微信链接,曹女士在一家上门按摩平台公众号下单,虽特别标注“一定要求女士”,但敲门的还是个膀大腰圆的中年男子。抹不开面子由他按了一会儿,却发现对方手艺太差,一问连技师证也没有。虽然对方口口声声称“在多个按摩店打工经验丰富”,可曹女士还是把这个人打发走了,对这个微信平台“果取关”。“后来无意中知道这家公司倒闭了。”曹女士向记者大吐苦水。

  和曹女士的遭遇一样,O2O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一些服务乱象也层出不穷,引来用户纷纷吐槽。

  今年下半年,发烫的资本市场逐渐冷却,“烧钱”的疯狂则让一些O2O企业被“死亡潮”席卷。虽在高速路上狂飙突进,但服务标准难统一、疯狂扩张用户导致品控下降、行业监管真空……这些都成为了横在企业面前的一道道路障。O2O行业进入残酷的淘汰卡位赛,如何安全前行成了行业的当务之急。

  “死亡潮”席卷O2O行业

  送餐、干洗、按摩、家政、美容、宠物寄养……似乎一切传统行业都可以“上门”,O2O行业花样百出,井喷发展。不过行业也有“潜规则”:很多公司将更多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抢占市场、补贴培育用户上,忽略了对自身团队质量的把控。一位O2O创业者告诉记者:“投资人不看业绩,就看用户数和订单量。”正因此,烧钱扩规模拉用户才是第一要务。

  近日,一份名为《O2O项目死亡名单》在网上传得火热,列出了涉及16个领域的O2O倒闭项目,其中外卖、洗车、教育、旅游等领域占据了主要部分。“1元洗车”的标语很有诱惑力,但前几个月异常火热的上门洗车平台却死了一片,原因是“烧钱”结束了,用户家门口洗车的习惯还没培养起来;生鲜O2O站在了风口上,可它成为了创业死亡率最高的O2O行业之一,巨头垄断下,小创业公司怎么能玩得转仓库冷链配送的重模式?餐饮平台也如此。业内戏称,上门洗车的红海成了“血海”,外卖更是“活少死多”。服务跟不上,沦为跑腿公司,市场又纷纷涌入同质化玩家,O2O行业是该静一静了。

  品牌自发透明成趋势

  相关行业规范尚未出台,不过,屡受从业者资质欠缺、服务参差不齐等问题诟病的O2O企业开始自发运营透明化。没有行规束缚的O2O企业在高速路上飞驰,但已有品牌自发地系上安全带。记者发现,上门推拿、厨师、家政、美容等多家O2O企业正在尝试将从业人员资质“晒”出来。

  “页面上的介绍把师傅说得很好,这些到底可信吗?”很多网友在选择上门按摩、做饭等服务时都会对着手机屏幕犯嘀咕。上门按摩O2O企业点到近日在平台上公示了技师资质证书,内容包括医学硕士证书、执业医师证书、专业考评员证书等。这些技师的从业资质均在预约页面以照片形式公示,消费者可精准选择。

  “目前部分行业的O2O企业内部会将技师进行分级,但分级标准仍然不明晰。”点到按摩品控总监李永刚表示,按摩师行业有国家颁发的等级证,因此公布技师从业资质能让用户对服务商专业水平透彻了解。

  “我们会有厨师证、健康证的约束。”厨师上门O2O企业爱大厨合伙人侯鹏飞认为,行业的相关资质认证是专业行业的根基,计划将厨师证等证件向用户端开放供查询。

  资质认证只靠内部规范

  “O2O行业大概可以分两类,一类是门槛低的服务类,另一类则需要专业技术。”北京商业经济学会秘书长赖阳表示,对于五花八门的O2O企业,从业者资质也需要视行业而定,并非每个O2O企业都需要从业者晒资质,但涉及安全方面的美容、按摩、食品等都需要技师资质证明。

  不过,资质证明花样百出。“我们平台上的教练都有教练证,但却五花八门,资质很难规范。”运动O2O初炼CEO章恒告诉记者,国家队和省队都有教练级别证书,同时国家职业培训、协会认证、社会指导员、外部协会认证等,教练行业自身资质就很难统一,平台自身会制定培训流程保证教练员服务和专业水准;宠物寄养平台宠物帮CEO靳晓辉说,宠物寄养同样没有认证机制,平台自身研究考量维度针对从业的寄养家庭进行培训,“非标准化的服务没有行业规范,只有自己不断摸索,不断完善。”

  “无论是上门还是街边店铺的中医推拿,其实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是法律条款说行医必须挂靠在医疗机构,我们只能说是服务行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按摩O2O平台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虽然平台很多中医都技能满身,但受制于传统行规,一些领域无法触及。而一些平台和线下门店也会擅自进行艾灸、正骨等治疗。“南方顾客偏重休闲,北方顾客偏重保健,但推拿的治疗认定、从业人员资质和服务范围等的标准并没有统一。”

  即便有了证件和资质,并不意味着一定有好的服务体验。多家O2O企业负责人表示,烧钱模式回归理性,现阶段注重修炼“内功”:要求平台对技师配合以考核和培训机制,通过制定内部规范的方式填补资质认证缺失。

  监管跟不上行业发展步伐

  除了技师资质,对于O2O平台企业的监管与规范还是空白。

  记者查阅多家餐饮O2O公司的注册信息发现,其经营范围并不包含传统门店的食品生产经营,甚至发票都只能开“服务费”。而外卖O2O平台配送餐饮更是连资质都没有,诸多外卖O2O都建立了自己的物流团队,但均不具有食品配送资质。美团外卖早餐业务在配送时,曾遭到了属地城管查抄。美团外卖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有关部门给一个比较明确的配送规范”。

  “无论是门店还是O2O,相应的规范制度都严重滞后。”赖阳表示,O2O模式的诞生对于企业技术与硬件设施的要求更加灵活多样,实体餐厅按照餐饮业现行相关经营管理办法规定,厨房占据经营场所的使用面积都有一定的规定,但目前很多O2O企业不具备固定经营场所和营业面积,更何况多数不是注册的餐饮单位,根本“没法管”。相应的监管、规范已不适应服务新模式的发展,这也就要求相关部门或组织根据O2O发展的具体特征加以规范和调整。

  不过,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一如既往支持线上线下融合,促进商贸流通创新发展,目前正在起草有关政策性文件”。在业内看来,有了具体详尽的政策保障,O2O行业才能安全快速驰骋。


(责任编辑: 向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