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开始的股市调整,史无前例,让很多具有多年从业经验的基金经理也无所适从。如今股市趋稳,人们开始总结股灾中的种种。这些公募、私募基金经理的心声或许能给未来的投资带来启发。
公募成长派:
涨潮时的裸泳者是我
作为公募基金经理,A股这场暴涨暴跌,刷新了我对整个市场和投资的认识。
从投资风格来讲,我是一个偏好成长股的投资者。在我看来,成长股的增长有两类:一类是内生性增长,依靠市场总规模的扩大或者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实现增长;另一类是外延式增长,包括依靠行业内并购与跨行业转型的公司。
全民看盘 风险很大
我是一个比较谨慎的人。在投资一家公司之前,我会首先分析两点:第一,这家公司成长的逻辑是不是足够强;第二,这家公司股价的安全边际够不够高。这样的投资理念,在波澜不惊的平衡市非常有效,也让我形成了路径依赖。
今年前五个月,股市暴涨,我持仓的很多股票也都纷纷暴涨,我管理的股票基金业绩一度排在全市场前四分之一。当时连开出租车的师傅都盯着手机看盘,市场情绪近乎癫狂。我感到市场风险已经很大。
在5月底的某个周末,我跟一位做股票的朋友开玩笑说,现在应该开股指期货账户,只要大盘一跌,赶紧把所有股票仓位都清掉,反手做空。
事实证明我当时的判断是对的。6月初,A股上演了最后的疯狂,上证综指一度冲上5178点。我组合持有的股票价格远远脱离安全区间,有些即使成长逻辑兑现,股价也已被高估。如果以绝对价值来衡量,这些股票基本上都可以卖掉了。但投资很容易受到干扰,周围的声音太多,心存侥幸必然影响独立判断。
由于当时整个市场大部分上市公司都被高估得厉害,我从追求绝对价值变成了追求相对价值。我对衡量企业价值的标准,从过去根据盈利预测、数据模型或者历史经验推导,变成了与其它同类企业比市值大小。我以市值“相对合理”来劝慰自己:“真成长公司也许可以以时间换空间。”
这时候,我与众多公募基金股票投资经理一样,已经不知不觉地成了在涨潮时裸泳的一分子。
曾经祈祷休市
真正的暴跌从6月15日开始。那天下午,创业板指大幅跳水,清理杠杆配资的声音不绝于耳。我预感之后几个交易日的投资情绪会很负面,因为配资规模过于庞大,市场一旦下跌,会形成恶性循环。
担忧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之后几天,市场连续出现回调,指数一到下午就一泻千里。那阵子下班后很多老同学会打电话来,火急火燎地问:“这股票还能不能玩?”
坦白说,我心里也没有底。如果我坚持最初的判断,或者可以帮助他们幸免于暴跌。但是周围太多杂音干扰,各方声音持续鼓吹牛市,“牛市双顶”的历史经验给了我们“回调筑底”的错觉,我预估指数回调幅度在20%。
事实证明,我对这次下跌幅度的预期远远不足。回顾2006年至2008年一轮牛熊转换,上涨的逻辑来自宏观经济的繁荣,暴跌则主要源于全球金融危机。而近几年国内经济虽然不好,股市基本由资金和乐观预期推动,对于资金推动型的牛市何时下跌、以何种方式下跌,我们缺乏认知。
与大盘从2300点涨到5100点相比,下跌的节奏显得更快。与2008年每天阴跌的熊市不同,这一次暴跌出现了我们从业者从未见过的场面,市场屡屡上演千股跌停。当期指全线躺在跌停板不动的时候,我恍惚觉得,是不是系统出现了问题。
7月初,市场又上演了另一场极端景象——千股停牌。当时市场情绪已极度恐慌,很多投资者赎回基金。为了保证流动性,基金只能卖出未停牌的个股,很多优质的中小盘股不得不以跌停价被卖出。我管理的基金持有小盘股众多,损失惨重,基金业绩从位居前列一度跌至后三分之一,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不愿再看基金净值。面对千股停牌、千股跌停的市场,我只祈祷能休市。
A股市场上散户众多,受情绪影响波动更大。大盘和个股涨跌很多时候取决于散户的情绪,而不是基本面变化。我们的专业分析、判断往往变成徒劳。那阵子,我曾一度对股票市场产生了厌倦情绪。
唯一变的是人心
回顾这场暴跌,公募基金的排名体制决定了大部分基金经理的投资很难独立于市场,最佳的选择是与其他人保持一致。尽管5月份大家都意识到个股已经被高估,但基金经理们普遍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持仓的公司也许经得起考验,股价或许会震荡以等待业绩的增长,直到估值合理。但理性永远只会迟到,不会缺席。市场以一种更直接的方式让个股普遍回到合理估值,那就是下跌。
指数从2300点涨到5100点,再跌回3000点,这个过程里什么都没变,经济环境没变,基本面没变,唯一变的是人心。
最近,国家队频频出手托底,中金所[微博]调整保证金标准并作股指期货开仓数量限制,监管层严查恶意做空,这个市场上的空头力量似乎已经基本被消灭,但散户们的信心却仍然需要时间修复。
很多基金经理都会有一张excel表格,记录了对众多上市公司目标价的预期。我眼看着众多个股股价跌回去年暴涨前的水平。也许,现在是重新关注个股机会的时候。
私募派: 每天悬着一颗空仓的心
我认为,投资是和未知的未来打交道,谁也不知道未来是怎样的,要给未来留点余地。所以要选择在市场最狂热时清仓股票。
下面是我在这次巨幅调整过程中的投资心路。
每天悬着空仓的心
我是学证券出身的,深知中国证券市场的鲜明个性:大起大落、大涨大跌,大赚大赔。因此,尊重市场趋势是我心中唯一的准绳。市场大涨之后肯定会大跌,我每天都悬着一颗空仓的心,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今年6月初,我选择将管理的20多只产品的仓位全部清掉。
当时市场发生了什么?第一,大盘涨到5000点,资产泡沫化非常严重;创业板涨到3500点,甚至4000点,比起2012年500多点,涨了7倍多;第二,全民炒股;第三,政策风向开始偏空、查配资。一到周末大家最担心的就是管理层出利空;第四,龙头股票倒下, 中国中车 复牌后一路下跌。
根据彼得林奇的鸡尾酒会理论,当我们炒股人士最受欢迎时,往往是股市见顶之日。于是,我开始卖股票,5000点卖股票非常容易,不少股票一季度进入上市公司二股东的量,却在两三天就卖完了。最后除了停牌的股票,我几乎没有仓位。
5000点谈机会就和2000点谈风险一样危险。我不知道市场还会不会涨,但投资要留有余地,我赚取70%、80%利润就够了,其他留给别人去赚,同时也把风险留给别人。
当然,市场开始了迅猛的下跌,是我始料未及的,杠杆踩踏非常疯狂。私募最终以业绩论英雄,要有多的心态也要有空的心态,这是市场教给我们的一课。
市场疯跌时外出度假
当市场疯狂下跌时,我选择外出度假。在这两个多月里,市场经历了暴跌到反弹、再次下跌的过程。我休假回来,周一到周五开盘时间,照常在电脑前盯盘,看市场整体走势、个股表现、热点、基本面、公告和新闻等,但我一直没有任何“抄底”动作。
原因很简单,对市场还是不看好。首先,我认为市场有继续调整的可能,很多股票依旧很贵,反弹中证金概念股被爆炒,未来价格终究会回归价值;其次,下半年宏观经济并不乐观,我从做实业的客户那了解到,经济有加速探底的风险;最后,虽然政府救市力度空前,市场出现所谓“政策底”,但我觉得“政策底”和“市场底”不一定同步,而且熊市不言底,未来市场的底只会有一个,能够算出来或者抄到都是小概率事件。
彼得林奇说过,抄底并没有那么简单,与其不断抄“底”、不断被套,不如等底部出现后再介入。有些老股民高位跑了,却在抄底过程中损失惨重。
市场跌破3000点在我的预料之中。因为股市涨了两年半,才跌了两个多月,周期远没有到转好的时候,但这个周期有多长我也不知道,只能边走边看。
不少投资者在3000点以下买了一把,我也认为3000点以下很多股票确实有机会,但我还是不参与。对于投资来说,稳健是根本,股票早买一天晚买一天都无所谓,但不能被套。
这段时间,我除了每天看盘,还忙着发行新产品,做路演、见渠道、配合尽调、见个别大客户等,时间排得满满当当。因为在这波下跌中没有受损,投资人对我们更有信心。
很多客户会在路演时问我怎么看市场。我说答案就在今天的盘面上,尊重市场、尊重趋势,什么时候见底等市场走着看。我经历过大熊市,市场有其运行规律不可改变。
下一步大C浪将非常精彩
最近,听说市场上很多私募都在展开多头策略,但我还是准备等待,要等多久我也不知道,可能会很长,也没准我下周就买股票了。因为市场是瞬息万变的,我们投资需要因势利导,随市场变化而变化。
我目前的工作重心放在路演、调研上市公司、参加投资策略会上,为下一步的行情打基础。
下一步的行情在哪里?市场从当年的1800多点到5000多点,始终没有创历史新高,但牛市的逻辑还在,很有可能是市场走完A浪主升浪,现在在B浪调整中,调整以急刹方式出现,等杠杆风险释放完,获利回吐,把非理性的因素慢慢挤掉,个股恢复价值以后,经济触底完成,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大C浪将非常精彩。
想要享受后面的大牛市,对于私募来说,最重要的是“还活着”。我也看到很多私募在这次股灾中因为触及到止损线而被迫清盘。投资不要老想着赚钱,生存第一、赚钱第二,永远要敬畏市场,顺应市场趋势。因为没有人能战胜市场,在市场面前我们都很渺小。
我一直有一个理想,把私募事业经营20年不出大的问题,不让投资人蒙受损失。作为私募,我的投资建立在“价格交易”基础上,看好企业价值,也要看什么时候介入,买到好的价格;同时趋势判断很重要,当系统性风险来临时,90%的股票都会下跌。投资是做大概率的事,要先想着坏的,想着防御,再考虑赚钱。
公募价值派: 在疯狂的左边要离开要离开
故事应该从股灾开始前的5月份开始。 股灾真正来临时应对不足
5月份时,已经有不少人觉得股市泡沫很大。我们当时还在微信朋友圈里说,借鉴美国1987年股灾的经验,目前A股估值过高,必定会出现一轮暴跌。
暴跌迟迟不来,市场仍然在一片欢腾声中持续大涨。出于谨慎,我从5月份便开始减仓,在股灾到来之前减了10几个点的仓位。同时,把一些中小盘股换成了银行股。
我认为,在疯狂的左边要离开,甚至于短期业绩差,也没关系。作为价值投资者,避免最大的风险就可以了。
5月份的减仓让我欢喜让我忧。因减仓欢喜,又因未能大幅减仓而懊悔。实际上,虽然在股灾之前已经非常谨慎,但是当股灾真正来临的时候,大家还是应对不足。
极端行情前所未有
今年已经是我在证券行业的第16个年头,如此极端的股灾之前从未遇到过。
第一波下跌的时候,跌的大多是成长股,很多股票跌去了60%-70%。庆幸的是我偏爱的银行、保险在这次下跌中跌幅不大。但是到了7月初,千股跌停,市场开始出现流动性问题,尤其是一些偏爱成长股且规模较大的基金,为应对赎回,想卖都卖不出去。紧接着,基金为了应对赎回,不得不抛售蓝筹股。整个市场泥沙俱下,恐慌情绪越来越浓。
6月底,证金救市初期,也是以买蓝筹为主,到了7月份,蓝筹股也出现了流动性问题。
当时,我们公司从风控的角度讨论,首先要保证流动性,仓位不要太高,其实就是为了应对基金的赎回问题。
幸运的是,我的客户里机构占绝大多数,他们更加理性。他们在暴跌中没出现大额赎回的动作,反而有机构大额申购。因此没有出现大的赎回压力。
在市场的第一波大跌中,我一直在买入股票。直到7月9号,公司说,保持流动性最重要,我心里开始打鼓。为了应对不可知的赎回,我也不敢买了。此时,我的仓位已经加到了90%出头,在现在看来,仓位已经很重了。其中以蓝筹为主,银行最多。作为价值投资者,如果不是为了应对流动性问题,那时候应该是想继续加仓的。
8月中下旬的第二波下跌,又出现千股跌停的局面,之前没怎么跌的大盘蓝筹股开始补跌了,期间,我没做任何补救措施。我觉得蓝筹股出现补跌很正常。从价值角度看,大盘蓝筹估值已经很低了,价格肯定会涨回去;另外,从市场角度看,经过一轮风险释放,极端疯狂的时期已经过去,这个时候再去对仓位进行大幅的调整,显得没有必要。
投资应更价值一些
巴菲特说过,别人疯狂时我恐惧,别人绝望时我贪婪。这次股灾给我的教训是,我的投资应该更价值一些。所谓价值投资,不仅有好的品种,还要有好的价格。从价值来看,是高估的品种,就应该退出。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四五月份是不应该买股票的。
整个大跌中的操作,有失误。对市场的风险没有足够的认识,当时知道要谨慎,但是谨慎度远远不够。第一波暴跌的时候,边跌边买,买了继续跌。6月29日看盘前的周末两天,有多重利好政策出台,6月29号当天高开,后来跌下去了,我那天还在买股票。
对于市场这种暴跌,前面市场疯狂的时候,也没想到后来会跌那么惨。从过去经验看,很难找到最高点还是最低点,所以还是选好股票较为靠谱。
极度疯狂的时候已经过去了,目前市场很难把握,我们只能继续寻找优质的公司,以合适的价位买进。从去年底到今年上半年的牛市是资金驱动,这波下跌,资金驱动结束,后面主要靠基本面对市场的驱动,以及经济基本面的状况。政策出了很多保增长的措施,会有一定效果,基本面会在四季度稳住,甚至会有反弹。
国内的证券市场发展才20多年,这次股灾警示我们,面对股票市场,应该谨慎谨慎再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