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家银行,许多理财产品都可以提前终止,投资者只能被动接受,且无权要求提前赎回。近日,就有多家银行纷纷披露理财产品提前终止的公告,引起投资者的广泛关注。虽然银行出于安全角度保证了投资者的本金和投资期间的收益,这些提前终止的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均实现了预期收益率。但由于在计算收益时是以实际投资天数计算,因此投资天数的缩减,导致实际到账的收益远小于投资者原来的预期。
在业内人士看来,由于央行不断降准降息,股市振荡也在持续,银行理财产品的提前终止潮不会马上结束,未来应该还会有银行理财产品陆续提前终止。
面对理财产品提前终止,投资者究竟应该如何避免自己的损失扩大?
理财产品出现提前终止潮
8月26日,央行公布了今年的第五次降息和第四次降准。在连续的降息和降准之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自然难以保持在高位,就连往年“在节日等重要时点购买理财产品收益率高”的惯例也已消失不见。数据显示,8月22日至28日各银行共发售了693款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仅为4.7%,跌破5%的关口,在年初还较为常见的收益率在6%以上的理财产品,如今已踪影难觅。
银行理财产品近来还出现了提前终止潮。近日,多家银行均发出了关于理财产品提前终止的通知。就普益财富统计到的数据来看,7月份开始提前终止的产品数量尤盛。如建行的乾元“鑫安利得”2015年第2期理财产品8月17日提前清算,中信银行的惠益计划稳健系列中的4款产品7、8月间提前清算,招行的“招银进宝之鼎鼎成金”7款系列产品7、8月间提前清算,广发银行的“广银安富”也有7款产品选择提前清算。
据银率网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有50款非结构性人民币理财产品提前终止,提前终止的天数也是从提前1天到525天不等,平均提前116天。
银行理财产品为何会遭遇“提前终止”?一家国有银行就表示,“由于近期A股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股票大幅下跌,导致该信托单元净值跌破预警线,在次级投资者追加保证金的情况下仍有较大的投资风险,为保护优先级投资者利益,因此提前终止。”
不过,如此明确提出终止的原因并不多见,“由于产品所投资的项目运作需要”、“因市场波动”等提法,是更多产品在公告时的选择。如某股份制银行某系列产品均以“产品所投资的项目运作需要”为由提前终止。还有的银行说出的原因是“因市场波动”。
还有一家股份制银行除了多款产品提前终止外,更出现了产品无法成立的窘况。该款产品为挂钩上证50指数美式双向偏看涨鲨鱼鳍结构型产品,原本定于7月8日成立。但当时A股继续千股跌停,监管层重拳救市,之后出台了一系列对股指期货的约束,令产品运作计划夭折。
三情况触发提前终止条款
对此,招行理财经理吴先生接受信息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来银行理财产品出现提前终止潮,主要是因为两方面因素。首先,是由于股市下跌影响而提前终止,这类产品以挂钩类理财产品为主,由于挂钩类理财产品一般是通过某种约定,在客户普通存款的基础上加入一定的衍生产品结构,将理财收益与国际、国内金融市场参数挂钩,例如汇率、利率、债券、商品、信用指数、一篮子股票、基金、指数等市场价格参数等,遇上特殊情况挂钩标的物触发后,就会提前终止产品。最近A股大跌,就触发了不少挂钩类理财产品的提前终止条件。
普益财富数据也显示,自6月15日股市大跌开始后,与股市有关的理财产品非自愿提前终止的数量大大增多。今年二季度有很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通过各种渠道间接入市,如认购其他产品的优先级、对接打新基金等。
其次,是受到央行连续降准降息,市场资金面不断宽松、基准利率不断下行的影响。这类产品以信托类理财产品为主,由于这类产品相当于给企业发放贷款,在连续降息的背景下,不少企业提前向银行偿还贷款,因此理财产品也就提前终止了。
此外,还有部分银行在此前的揽储压力下,一度赔本赚吆喝,在月末季末年末发行了一批高收益理财产品,随着资金面回暖,银行的揽存压力减少,于是选择提前终止高收益理财产品。
投资者或有三方面损失
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投资者究竟有哪些损失?吴先生表示,投资者的损失主要来自三方面。
一方面,虽然银行出于安全角度保证了投资者的本金和投资期间的收益,这些提前终止的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均实现了预期收益率。但由于在计算收益时是以实际投资天数计算,因此投资天数的缩减,导致实际到账的收益远小于投资者原来的预期。
举例来说,假设一款投资期限原本为一年期的银行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为6%,投资金额10万元。那么,在产品到期日投资者应该可以获得6000元的回报。但如果理财产品在运作3个月后就提前终止,那么投资者的实际收益只有1500元。
另一方面,部分受到影响的市民原想选其他银行理财产品“接班”,却发现银行理财收益集体走低。近来这批提前终止的产品,从收益水平来看,预期收益率最低的为5.2%,最高达7.3%,6款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超6%。然而在目前正在发行的理财产品中,平均预期收益已经跌破5%的关口,在年初还较为常见的收益率在6%以上的理财产品,如今已踪影难觅。
此外,由于部分银行在理财产品提前终止仅在官方网站发布公告,容易被投资者忽视,由于没有及时发现,理财本金和收益到账后只享受活期利息,对于投资者的收益损失更大。市民张女士就表示,她之前购买了某股份制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期限为153天,产品到期后才发现资金以活期的形式在账户上已经挂了2个月,原来产品已提前终止,但银行却没有通知,白白损失了4000余元。
购买时要关注提前终止条款
在业内人士看来,由于央行不断降准降息,股市振荡也在持续,银行理财产品的提前终止潮不会马上结束,未来应该还会有银行理财产品陆续提前终止。
然而,银行所销售的理财产品,投资者一般没有提前终止权,而银行则有“提前终止权”。记者查询了多家银行官网发现,无论是控股商业银行,还是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少理财产品合约中,都有提前终止条款,多数产品是银行可以单方面提前终止,而客户不能提前终止。以某国有银行的一款理财产品为例,该产品的条款称“本理财产品不对投资者提供提前终止权,××银行有权在提前终止日行使提前终止权,终止此产品。”但在购买理财产品时,销售人员一般不会向客户强调这一点。
那么,投资者究竟应该如何避免自己的损失扩大?
首先,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要关注理财产品的提前终止条款,关注在哪些情况下会触发提前终止。在降息通道下,投资者最好选择银行无权提前终止的理财产品,锁定高收益;而加息通道下,产品提前终止,客户转而购买收益更高的产品,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其次,如果银行提前终止某款理财产品,银行一般会提前两到三个工作日发布公告。投资者需要经常关注理财账户、银行的信息披露公告以及银行的短信通知等信息,一旦有产品提前终止,要及时将到期的资金进行重新安排投资,避免资金闲置。